《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文︱賈謬


人類存在,總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身體的健康,餓了有飯吃,病了有醫治,所以農民與醫生是天然合法的職業;另一個便是精神的健康。對於後者,東方(華夏文明圈)的解決方案是教化,精神品質高的人(聖賢)向下宣化,將悟“道”的成果(天人合一)轉化為“路”,指示給人們行走;西方則恰恰相反,是精神品質低甚至精神出了問題或將出問題的人,向上告解(下層的這一主動性即“民主”之伏筆)。


西方的維繫精神健康的這一方式,現代文明之前,人們的告解對象是神父,“告”就是通過神父的媒介,“解”就是得到神恩的療愈;現代文明之後,科學取代了上帝,人們告解的對象不再是神父,而是心理醫生。此中之轉戾點即弗洛伊德。弗氏發明了科學範疇的精神分析學,坐在軟皮沙發上,肅裝嚴容,聆聽人們的精神苦訴,靈魂深處的沉吟。弗洛伊德們不再是神的媒介,而是僭越為神。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電影《小丑》的開頭,患有精神疾病的亞瑟定期接受精神治療,坐在他對面的告解對象,她的工作牌上寫著DEPARTMENT OF HEALTH SOCIAL WORKER——衛生署社工。咦,怎麼不是心理醫生呢?原因很簡單,心理醫生是要收費的,那是有錢人的告解對象。像亞瑟這種屌絲,當然付不起高昂的“告解費”。好在,為了消滅底層的不穩定因素,體制發明了慈善和公益。社會福利安排社工,像神父一樣坐在了小丑的對面。

小丑真的有精神病嗎?


小丑名叫亞瑟,小丑是他的職業,也是體制給他的角色,甚至是他的夢想,總之是他的命運。


小丑真的有精神病嗎?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個精神病的犯罪故事。不過,然而呢?


好萊塢很早就有了犯罪片這種類型片,因迎合了人性中暴力與性的本能,而長盛不衰,甚至出現了《教父》、《美國往事》這樣的史詩級經典。犯罪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利益,黃賭毒、走私,黑社會火拼搶地盤,政治暗殺……等等;還有一種不是為了利益,最典型的就是連環殺手,這種電影好萊塢拍了許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前者很好理解;而後者,為了敘事邏輯的方便,必須讓犯罪者成為精神病,反社會人格。


關於後一種犯罪的犯罪片,好萊塢拍的最多的是連環殺人案,《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十二宮》、《此房是我造》等等,犯罪邏輯當然是罪犯的病態,這類影片其實也可以歸類為驚悚片,主旨是恐怖的感官刺激,沒什麼藝術性和思想價值。此外,這種犯罪片,也有發人深思的作品,如斯科塞斯導演的《出租車司機》,儘管導演不得不為主人公設置了精神病人格,但看後讓人思索:究竟是殺人者病了,還是這個世界病了?《小丑》同樣發人深思。


小丑亞瑟的精神病症就是狂笑,他有一張“狂笑卡”,當不懷善意的路人對他的狂笑驚愕不解,他就出示那張“狂笑卡”,尋求諒解。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非常出色,病態的狂笑聲能讓我們聽出其中壓抑著的悲痛。他是怎樣得了“狂笑病”的?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看完影片我們可以梳理出亞瑟的身世:母親潘妮為富商托馬斯·韋恩(後來成了政客)做工,與韋恩生下了私生子亞瑟。韋恩為了自己的名譽,沒有給他們名份,並偽造了潘妮的“妄想症”與虐待兒童的精神病病歷,捏造了潘妮收養亞瑟的事實。證據是,亞瑟相信了韋恩捏造的事實,殺死了潘妮,之後拿起一張潘妮年輕時的照片,背面是韋恩示愛的文字。亞瑟為什麼要殺死母親呢?或者說他為什麼相信了韋恩捏造的事實。因為他的童年確實被虐待過。虐待者是他的繼父。儘管他的繼父在影片中沒有出現,但事實完全可以推理出來。潘妮甚至不知道小亞瑟被虐待,因為她沒有聽到亞瑟哭過(影片有這句臺詞)。從這裡可以推理出,繼父虐待小亞瑟,並不許他哭,這種經驗或重或輕,我們並不陌生。長期的壓抑的悲痛,痛哭轉異為狂笑。這就是亞瑟“狂笑症”的來源。


從劇情中可以總結,亞瑟發病狂笑不止的時候,都是因為感受到了這個世界對他的惡意。沒有感受到惡意的時候,比如觀看脫口秀以及上臺表演脫口秀,即使發笑,他還是能抑止。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如果非要說亞瑟有精神病,那他的病症就是對外界的惡意太過敏感,並令人驚異地反應為狂笑不止。而正常人,不同的只是面對惡意可以掩蓋自己的反應。更不同的是,殺人之前,亞瑟一直用最大的善意對待別人。他不怪罪毒打他的爛仔,說他們只是一群孩子。他信奉母親教他的話,他是為了傳遞快樂而來到這個世界的。正常人與他的不同,恐怕是沒有這麼多的善意吧。


分析至此,我們還能不假思索地斷言小丑是精神病嗎?我們還能理所當然地將小丑殺人歸罪於精神病發作?


小丑為什麼殺人



小丑殺人的伏筆是同事蘭德爾送給亞瑟一把槍,讓他再捱揍時自衛。從當時的表情看,蘭德爾對亞瑟並無善意,他期待亞瑟的回報。


小丑殺人的導火索是一個黑色幽默。亞瑟扮作小丑,去兒童醫院演出,他歡快地邊舞邊唱:如果你感到快樂,你就動動耳;如果你感到快樂,你就跺跺腳;如果你感到快樂……你就跺跺腳,跺跺腳,跺跺跺……小丑歡快地跺著腳,最後把一支槍跺了出來,從褲管滑落在地上。頓時,小夥伴們都震驚了!就在這兒童般歡樂的時刻,陡然一轉,無數惡意接踵而來。蘭德爾首先撇清了自己,謊稱槍是亞瑟找他買的。老闆則不容分辯地在電話中就炒了小丑的魷魚。小丑垂頭喪氣地坐在回家的地鐵上……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第一次殺人是被動的自衛。地鐵上人不多,旁邊坐著一個單身女孩。然後來了三個男青年,也許喝了酒,也許沒喝,他們開始調戲那個女孩。感受到人間的惡意,亞瑟的狂笑症發作了。三人將目標轉移到他身上,面對他的狂笑不止,終於忍不住開揍了。小丑被揍翻在地,下意識地開槍自衛,當場打死二人。短暫的驚慌之後,小丑準確地追出車廂,追上最後一人,開槍殺之。


殺人之後,小丑上了第二天的頭條。亞瑟感覺良好,面對惡意,他終於不必再壓抑內心的悲痛,病態地反應為狂笑,殺掉他們,感覺好多了。這是亞瑟心態的一個拐點。第二天,他去劇團辦離職,走開的時候,看到步梯上方的牆上寫著:don’t forget to smile,他停下腳步,塗掉中間,只剩下don’t smile,然後步履堅定地走了。“別忘記微笑”,這是母親從小對他的教導,也是做為一個小丑演員的宗旨,更是體制的循循善誘。然而,事實卻告訴他“不能微笑”。這是象徵性的一個鏡頭。從此,小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面對惡意,他不再聽從教導保持微笑,也不必壓抑悲痛而病態地狂笑。他要反抗。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小丑接下來殺死了潘妮。也許當時他相信了潘妮收養了自己並縱容繼父虐待自己。他隨之從照片背面得知潘妮和韋恩的戀情並不是潘妮的妄想症,但他並無悔疚。因為他殺死潘妮更重要的是一個象徵:殺死這個世界給他的命運。抑或,他不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牽掛。總之,他已經意志堅定地開始反抗了。


接下來殺死的是蘭德爾,場面相當血腥。在場的侏儒嚇呆了,不知所措。然而,亞瑟並不殺他,因為侏儒是這個世界唯一對自己有善意的人。侏儒聽亞瑟這麼說,趕緊逃出房間……又是一個黑色幽默:侏儒逃到門口,卻夠不著關閉房門的掛鏈。亞瑟幫他打開房門,讓侏儒走了。這個情景並不是為了黑色幽默而黑色幽默,從中可以得知,亞瑟並沒有喪心病狂,該殺誰,不該殺誰,他很理智。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殺人的高潮是在脫口秀的演播室殺掉脫口秀大咖默裡。默裡的扮演者是男人心目中的男神羅伯特·德尼羅,如今已是老爺子。在《憤怒的公牛》中,德尼羅飾演的拳擊手玩不慣金錢世界的利益法則,晚年窮困潦倒,靠在秀場講黃色講話謀生(不禁想起同樣不諳世故的泰森中年淪落為演A片餬口),而在《小丑》中,德尼羅再次扮演了一個脫口秀演員。不同的是,這次他演的默裡深諳世故,是個大咖。


小丑亞瑟本來很熱愛默裡,脫口秀明星是他的夢想,默裡是他的榜樣。然而,當他發現自己在小秀場的演出視頻被默裡用在節目中當做笑料,他的熱愛和自尊被玷辱和踐踏了。被當做笑料的亞瑟很受電視觀眾歡迎,節目組邀請他做脫口秀嘉賓,亞瑟終於實現了他曾經的夢想。然而,曾經的夢想已然破碎,他現在想做的是殺掉那些不懷善意的人。沒錯,就是默裡。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在脫口秀的演播室,小丑亞瑟痛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人有禮貌”、“根本沒人為他人著想”,質問把自己當笑料的默裡“你認為托馬斯·韋恩那種人考慮過我這種人的感受嗎?”……在默裡自以為是的辯白中,他開槍了。


小丑為什麼殺人?在亞瑟開槍之前,他的自白已足夠明晰。


小丑殺人引發的群眾暴動



亞瑟在質問默裡時說:“他們認為我們會像聽話的小孩一樣,忍氣吞聲,默默忍受,不敢造反。”然而……不要逼小丑殺人。


小丑第一次殺人,死掉的三個男青年,身份是華爾街精英,托馬斯·韋恩的員工。新聞爆出之後,人們對“遇害者”並不同情,反而把小丑當做反抗的英雄,紛紛戴上小丑面具,一次次走上街頭。他們的命運和小丑一樣,沒有人在乎他們,而小丑殺人點燃了他們革命的勇氣。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群眾暴動的原因和小丑為何殺人一樣明晰。因為他們這種人的感受從來沒被精英們考慮過,沒有人為他們著想,政客只想著自己競選成功,資本家只想著利潤。掌握資本和權力的人發明了體制,體制為他們所想的只是消滅他們身上的不穩定因素,告訴他們don’t forget to smile!


儘管體制為他們安排了衛生署社工,而實際上他們的精神之痛無處告解。正如影片中亞瑟質問社工“你從來都沒有認真聽我說話”,“你只是每週重複同樣的問題”。“工作順利嗎”,“有沒有消極的想法”,這些問題是關心小丑嗎?不,關心的只是小丑會不會成為不穩定因素。而社工的回應是:市政府削減了財政預算,社工處被砍掉了。儘管充當“神父”的社工並不能消融告解者的精神之痛,但社工處畢竟還能提供免費的治療神經的藥物。而現在,這些藥物也不再提供了。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被體制僭用為神父的女社工,最後說的話很悲涼:“他們根本不在乎你這種人,亞瑟。他們也不在乎我這種人”。


在西方文明的圖景中,科學取代了神,人們的精神之痛無法再向上帝告解。儘管心理醫生僭位為神,但金錢的門檻卻將大多數人拒之門外。資本主宰的體制又發明了社會福利,以社工僭用為神父,但關心的並不是人們的精神之痛,而是他們身上的危險因素。人們的精神之痛已然無解。


在東方文明的圖景中,如果失去了教化,人們的精神健康,何以關照?


《小丑》影評︱精神有病還是造反有理?


影片的最後:在獄中,社工又做為神父坐在了亞瑟對面,亞瑟的狂笑症又發作了,社工問:“有什麼好笑的?”亞瑟回答:“我只是想到一個笑話。”社工說:“你想講給我聽聽嗎?”亞瑟無視其在地搖搖頭:“你不會懂的。”


隨之,亞瑟在《that’s life》背景音樂中轉身而去,走廊中他的背景留下一個頗耐尋味的懸疑鏡頭:一行帶血的腳印。


他殺了體制僭用為神父的社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