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米之鄉”的秸稈新“旅程”

“中國玉米之鄉”的秸稈新“旅程”

2017年9月19日,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鎮,農民駕駛農機收割玉米。 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資料圖片)

新華社長春4月21日電(記者薛欽峰)轟隆隆的拖拉機在田裡行走,剷車正將地裡的秸稈裝車……在素有“中國玉米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公主嶺市,曾被就地焚燒的秸稈,或重新返回土壤,或被運往電廠、養殖場,走上了新的“旅程”。

黑土地上的公主嶺市位於世界“黃金玉米帶”,這裡的玉米產量高、品質好,同時每年產生近300萬噸的玉米秸稈。近幾年,為改善環境和保護黑土地,玉米秸稈成了農民的“寶貝”。

時值農民整地備耕期,在朝陽坡鎮孔家村,拖拉機牽引著整地機在田裡快速通過,高低不平的土塊被壓實,地裡能看到被粉碎的秸稈。這幾年,種糧大戶瞻喜峰將秸稈還田,保護黑土地。

瞻喜峰說,秸稈還田後,土壤鬆軟,保水性強,玉米不易倒伏。如今,公主嶺秸稈還田面積佔糧食作物耕種面積的40%。

在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田油坊村,順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秸稈包堆放在地頭,幾臺抓草機正將秸稈裝車。

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秸稈焚燒,越來越多的農民將秸稈打包外運,賣給電廠用於發電。這幾年,順民農民專業合作社陸續添置了幾十臺秸稈打包機和抓草機,專門用於秸稈離田作業。

在當地的一座生物質電廠,院裡堆積的玉米秸稈如一座座小山。這座電廠每年處理玉米秸稈30萬噸,並將其轉化成上億千瓦時的電能。

近些年,公主嶺不少農民為迎合市場需求,開始嘗試種植鮮食玉米。短短几年,公主嶺的鮮食玉米已賣到全世界十幾個國家。

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每年銷售鮮食玉米近2000萬穗。這幾天,聯合社正在給耕地施加有機肥,這些肥料用玉米秸稈和牛糞堆漚發酵而成,是種植有機玉米的必備肥料。

“將玉米秸稈揉搓後進行密封發酵,製成青貯飼料,一頭牛一年能吃掉一公頃地的玉米秸稈。”聯合社負責人李德樂說。

聯合社的300多公頃玉米地秸稈全部進行飼料和有機肥料發酵,形成了綠色循環的農業生產方式。現在,公主嶺每年秸稈飼料化利用近6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