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學校教育培養不出大師,更教不了學生的人生

作者:李志民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李志民:學校教育培養不出大師,更教不了學生的人生


每每遇到一些涉及學生道德品質的社會新聞,事件,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專家輿或論痛心疾首,或激烈批判,矛頭動輒就指向學校與教育的失職,不到位,應和者甚多。對此,我想表達一點不同的意見:不宜無限放大學校的職能,學校很難承擔道德的教化作用。


我們首先有必要探討一下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是什麼?


從哲學意義上講,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也是確定某類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


例如:椅子的本質功能是供人們坐下休息或工作,你不能無限擴大椅子的功能,非要強調某把椅子的材質、顏色或形狀,強調木頭椅子可以當劈柴燒,古董椅子可以收藏等等,這些都不是椅子的本質功能。


學校教育同樣有其本質屬性,學校教育的功能不能無限擴大。社會道德誠信滑坡怪教育沒辦好;沒有出現大師說是大學不行;孩子選學校“搶跑”沒有成功,個人不如意也怪教育沒辦好等等,這些都是擴大化的學校教育功能。


網絡上和微信圈經常忽悠學校要點亮學生的心靈,大談成功的教育就是上完大學後忘掉所學的知識,大談考試的危害。


其實,學校教育就是傳授知識,學生就要參加考試,不考試難以檢驗學習效果;即便是我們強調學校的育人功能,那也是以傳授知識為載體的育人,不存在喊空洞口號的育人。


現代學校的教育功能是適應工業社會文明逐步發展起來的,學校教育的本質功能是傳授知識、傳承文明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校教育的目標是要讓絕大多數學生受益,通過教育讓多數人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更多的知識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在整體上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讓個體享受更好的人生。


此外,學校作為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的社會機構,理應以效率和效益優先為原則。學校課堂講授的知識內容應該是前人對知識規律性的總結、推導歸納、系統分析、約定認知等,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高,效益好,才是學校教育的本質功能。


因此,學校教育對提高社會道德水平作用是有限的,不宜無限放大。


道德不是靠說教就能提高的,而是靠習慣養成、實踐感悟和法律約束,周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道德培養主要靠家庭教育,公序良俗主要靠社會影響。


道德和禮儀習慣養成在幼兒和中小學階段容易打基礎,大學年齡段的叛逆思想會使道德教育適得其反。


學校教育的本質是傳授知識、傳承文明與發展,在教室內講授道德效率會很低,因為道德是環境體驗習成的,要求教師和學校成為道德楷模難度大,效益差。


學校教育還要慎談點亮心靈,教師的心靈亮不亮用什麼標準衡量?


學校是啟迪智慧的地方,心靈往往與宗教信仰相關,在學校啟迪心靈會引起宗教衝突,導致不同信仰人群的衝突,引發政治衝突。學生沒有一定知識基礎作支撐,結果很可能是被誤導(被迷惑)的心靈。


在學校啟迪心靈有可能會使教室成為傳教的場所,學校將不再是學校。


儘管所有的宗教都聲稱教人善良,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由宗教衝突所引起的,現代學校必須遠離宗教。


學校教育更教不了學生的人生。人生更多地靠個人感悟,時代機遇,加上判斷和選擇等多因素實踐的結果。


優秀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行為示範成為學生的楷模,影響學生今後的人生追求。對多數學校來說,在課堂上講授人生,結果勢必是庸俗的人生,或者是扭曲的人生。


在變化如此迅速的年代,用教師前三十年的人生感悟,教學生後三十年的人生,顯然是不靠譜。過來人都知道,你的人生是學校教出來的嗎?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否定學校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尤其是教師在其中的言傳身教的價值,但我們也必須承認,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教育是有組織的學習活動。


學校教育應以傳授知識、傳承文明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主,家庭教育要培養道德品質和良好習慣等,兩者相輔相成,在良好品德基礎上,積累大量知識後,經過社會大熔爐的泛在教育,才能體驗和感悟人生。


學校教育培養不出大師,社會誠信文明的提高要靠泛在教育。不能把家庭教育的不成功歸罪於學校教育,也不能把泛在教育導致的問題歸結於學校教育沒辦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