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剛:從“國博專列”到集體“雲”遊,文博行業未來之路何在?

為應對疫情,近期國內多個博物館紛紛推出了“雲展覽”、平臺直播、開放線上資源等數字化服務舉措。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各行各業重新思考其存在的價值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個契機。新時代、新體制、新環境已經提出新的要求,堅守公益屬性、兼顧市場化發展必將成為文博行業未來的轉型發展之路。

近期,我國文博領域的兩位“龍頭老大”——故宮和國家博物館各有一個不同常態的舉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是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商品開發一改高大上的“皇家氣派”,以卡通形象走進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一年的銷售額高達十五億,幾乎是門票的兩倍;

二是去年年底北京地鐵一號線開出的“國博專列”,每節車廂上都裝飾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不同歷史時期代表性文物的藝術紋樣,可掃碼識別並獲得詳細解說。故宮和國家博物館是國家級的“事業單位”,在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博物館的管理者們轉變觀念,開始用市場營銷的方式來宣傳自己、推銷自己,讓更多公眾接近自己、瞭解自己,增加到訪量,並通過文創商品開發走向市場化。因此,這兩個事件也被業界稱之為文博行業走向市場化的重要標誌。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文博行業肩負著不同的歷史責任。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特別是人民群眾對文化、休閒、娛樂、旅遊等精神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從供給側的角度來講,以文化服務為主體的公共產品和以商業經營為主體的市場化產品,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消費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堅守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事業”屬性,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產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博行業就一直被定位為“事業”屬性,屬於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行業。國家更加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博行業的責任更加艱鉅,要更加積極地呼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陣地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渠道,博物館要通過展覽展示、主題活動、圖文和影像出版等各種形式的宣傳和傳播,開展主題教育,傳承優秀文化,普及歷史和文化知識,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滿足精神需求的公益性文化產品。

二是適度進行市場化開發,提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商品。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寶藏,其文化元素為我們進行現代文化創意商品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事業”屬性並不排斥對文化資源的商業化利用。我國《文物法》對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嚴格的規定,在不破壞文物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本身也是《文物法》規定的重要原則,特別是以文物所承載的文化符號、文化內涵和文化形態為基礎,進行創意性的衍生商品開發,更是應該予以鼓勵的文物利用創新模式。目前,故宮、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都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創商品開發,浙江省更是成立了全省博物館文創商品聯盟,從省博物館到各縣級博物館都是聯盟成員,文創商品開發已經進入體系化發展階段。當然,文博資源的市場化開發並非只有文創商品開發一個途徑,出版、複製、影視、商業性主題活動等都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三是積極利用先進技術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文博系統開啟了一場幾乎是全覆蓋的集體“雲遊”行動。受疫情影響,自1月26日開始,全國所有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博單位統一閉館,時長達兩個月。被迫閉館倒逼文博單位將日常的展示場景從“線下”遷移到了“雲上”,開闢了文博展示、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空間、新模式。這次集體“雲遊”行動雖然是被逼無奈,但客觀上的確加速了文博領域早已開始的數字化進程,而且將數字化工作重點由收藏、研究轉向了對外服務。本次疫情防控客觀上推動了文博行業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拓展了展示空間,進入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常態。

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又客觀上為文博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加快了文博行業對先進技術應用的步伐,全面提高了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總之,新時代、新體制、新環境對文博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堅守公益屬性、兼顧市場化發展必將成為文博行業未來的轉型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