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專家們鼓吹的豐田生產方式害了多少企業

很多專家都把豐田吹上了天,把單件流,5s,全員改善,看板,7大浪費等等工具作為推進精益的必經之路,並以精益之屋就作為精益推進的基礎,很多企業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又開始搞評價標準,基於這些工具的應用進行評價,最終都是不了了之。而國內的很多諮詢公司加速的這種偏離的速度,他們通常派幾個顧問到現場,找到幾個問題之後,引導客戶建立示範點,導入流水線,5s,標準作業,TPM等工具,然後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最終全面推廣精益。這套方法論從推進邏輯上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我們的出發點,我們之所以以精益之屋的基礎5S標準作業,流水線,看板等作為切入點,是因為我們看到是豐田現在的樣子,殊不知現在的豐田是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的結果,如果我麼倒退幾十年,看看豐田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知道,豐田不是從5S,標準作業,創意功夫開始,豐田之路的起點是經營的困境,逼迫豐田必須做出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善了各種管理工具。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精益的導入,90%的企業不用推行全員改善,70%的企業不必推行5S,50%的崗位無需做標準作業,為什麼這麼說呢?

每當我聽到全員改善的時候就想起了文化大革命,全員參與本身就是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情,為了維持這個活動,公司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因為全員做改善,企業必須有所回應,否則全員改善就會成擺設。大家看看美國大選就知道了,雖然不是全部的選民都參加,就已經消耗的大量的成本,公司是否有能力和有必要做全員改善,是值得大家思考了。另一個方面,每個員工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通常給出的建議對公司運行影響較少,甚至從流程上來講是有負面影響的,而如果一個普通員工提出了重大的管理建議(技術革新和工藝改善除外),企業負責人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漏洞,因為管理人員掌握的更多更全面的企業運營信息,卻讓某個員工提出了重大的管理建議說明了管理者的失職。當然,我們不是說不需要全員改善,而是需要思考什麼時候開展全員改善,當你的企業處於良好的管理之下,才是推行全員改善的好時機。如果企業經營困難重重,想要依靠全員改善挽救工廠,這是管理層推卸責任的最好方法。放棄通過全員改善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調動員工參與管理積極性的想法吧,瞭解馬斯洛的關於人的需求就知道,工資和獎金更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5s的重要性,我就不在這裡複述了,很多大師把5s吹上了天,好像不做5s企業就活不下去了,我只想問兩個問題,沒有5s之前你的企業賺錢了嗎?做了5s後,除了現場乾淨之外,企業利潤提升了嗎?不可否認5s是基礎,但是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是需要根據企業的特點來制定,而不是上來就全面開展5s,浪費企業的資源和精力。我們做5s首先要明確兩點,第一,5s是輔助正常作業的,對於正常操作來講是充分非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5s可以使作業更有效,質量更穩定,但是和設備不同的是,沒有設備你就無法生產,不做5s你也可以生產,理解了這一點,就是知道,5s沒有必要單獨實施,而是跟著作業改善,質量改善,物流改善的來推進的。第二,5s的問題不會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經營問題,我們不能放著西瓜不撿,而去需要芝麻,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我們不是不做5s,而是要根據企業的整體規劃下,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方法下推進5s。

標準作業的重要性比5s更高一些,但是哪些崗位推進標準作業,標準作業的製作的詳細程度是我們要考慮的,不要輕視員工的能力,有些標準作業的內容是有點吃鹹魚沾醬油,多此一舉了。與5s一樣,標準作業是固化改善成果的工具,因此標準作業的實施在企業改善成果確認後的固化工作。

單件流-作業精益之屋的支柱JIT的一個重要工具,專家們會給你下面的經典案例:如果企業有10道工序,每道工序1分鐘,100件為一批次的生產和轉運,週期是多少?----1009分鐘單件流的生產和轉運,時間是多少?----為118分鐘。當你看到這個數字之後,你一定有一種如獲至寶並要嘗試的衝動,但是我來告訴你,這不過是一個數字遊戲。我們從產能,產出,投入三個層面來討論一下,第一產能,單件流增加產能了嗎?當然沒有,人還是那些人,設備還是那些設備,如果你的訂單大於產能,你用單件流還是交不出貨,生產週期的產能是兩個概念。第二產出,生產週期縮短更靈活的滿足客戶需求,在製品降低,資金佔壓減少,這兩個優點確實存在,但是他們對企業的運營的影響是多大,你需要思考,你可以把從訂單接收到回款流程全部梳理出來,就會發現其實生產只佔了其中一小部分,單件流對整個流程的貢獻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大,你在把原材料庫存,成本庫存和在製品庫存做個對比,就知道單件流到底對企業運營的貢獻了。第三投入,單件流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也對企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你用臺位作業的時候,某個工序或設備的問題不會影響其他的工序和設備,因為各個工序之間都有緩衝,但是一旦實施單件流,任何一個工序或設備的問題都會導致停工,因此在實施單件流之前需要評估你的設備管理,人員管理,工藝管理是否有足夠的水平能夠支撐單件流。所以批量生產有批量生產的優勢,單件流有單件流的優勢,不是誰比誰強,而是需要綜合考慮。

其實,我們討論的這麼多,只是想提醒大家,企業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兩個工具能改變的,沒有一幅藥可以治百病,豐田生產方式有其可取之處,但我們還是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辯證的應用,而不是盲目的拷貝粘貼。豐田很成功,但是也不是完美的,在中國市場賺了很多錢,但卻質量召回,產品配置等各個方面對中國市場區別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