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专家们鼓吹的丰田生产方式害了多少企业

很多专家都把丰田吹上了天,把单件流,5s,全员改善,看板,7大浪费等等工具作为推进精益的必经之路,并以精益之屋就作为精益推进的基础,很多企业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又开始搞评价标准,基于这些工具的应用进行评价,最终都是不了了之。而国内的很多咨询公司加速的这种偏离的速度,他们通常派几个顾问到现场,找到几个问题之后,引导客户建立示范点,导入流水线,5s,标准作业,TPM等工具,然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全面推广精益。这套方法论从推进逻辑上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我们之所以以精益之屋的基础5S标准作业,流水线,看板等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我们看到是丰田现在的样子,殊不知现在的丰田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的结果,如果我么倒退几十年,看看丰田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知道,丰田不是从5S,标准作业,创意功夫开始,丰田之路的起点是经营的困境,逼迫丰田必须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各种管理工具。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精益的导入,90%的企业不用推行全员改善,70%的企业不必推行5S,50%的岗位无需做标准作业,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当我听到全员改善的时候就想起了文化大革命,全员参与本身就是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情,为了维持这个活动,公司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因为全员做改善,企业必须有所回应,否则全员改善就会成摆设。大家看看美国大选就知道了,虽然不是全部的选民都参加,就已经消耗的大量的成本,公司是否有能力和有必要做全员改善,是值得大家思考了。另一个方面,每个员工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通常给出的建议对公司运行影响较少,甚至从流程上来讲是有负面影响的,而如果一个普通员工提出了重大的管理建议(技术革新和工艺改善除外),企业负责人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漏洞,因为管理人员掌握的更多更全面的企业运营信息,却让某个员工提出了重大的管理建议说明了管理者的失职。当然,我们不是说不需要全员改善,而是需要思考什么时候开展全员改善,当你的企业处于良好的管理之下,才是推行全员改善的好时机。如果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想要依靠全员改善挽救工厂,这是管理层推卸责任的最好方法。放弃通过全员改善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积极性的想法吧,了解马斯洛的关于人的需求就知道,工资和奖金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5s的重要性,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很多大师把5s吹上了天,好像不做5s企业就活不下去了,我只想问两个问题,没有5s之前你的企业赚钱了吗?做了5s后,除了现场干净之外,企业利润提升了吗?不可否认5s是基础,但是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制定,而不是上来就全面开展5s,浪费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我们做5s首先要明确两点,第一,5s是辅助正常作业的,对于正常操作来讲是充分非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5s可以使作业更有效,质量更稳定,但是和设备不同的是,没有设备你就无法生产,不做5s你也可以生产,理解了这一点,就是知道,5s没有必要单独实施,而是跟着作业改善,质量改善,物流改善的来推进的。第二,5s的问题不会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经营问题,我们不能放着西瓜不捡,而去需要芝麻,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我们不是不做5s,而是要根据企业的整体规划下,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方法下推进5s。

标准作业的重要性比5s更高一些,但是哪些岗位推进标准作业,标准作业的制作的详细程度是我们要考虑的,不要轻视员工的能力,有些标准作业的内容是有点吃咸鱼沾酱油,多此一举了。与5s一样,标准作业是固化改善成果的工具,因此标准作业的实施在企业改善成果确认后的固化工作。

单件流-作业精益之屋的支柱JIT的一个重要工具,专家们会给你下面的经典案例:如果企业有10道工序,每道工序1分钟,100件为一批次的生产和转运,周期是多少?----1009分钟单件流的生产和转运,时间是多少?----为118分钟。当你看到这个数字之后,你一定有一种如获至宝并要尝试的冲动,但是我来告诉你,这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我们从产能,产出,投入三个层面来讨论一下,第一产能,单件流增加产能了吗?当然没有,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如果你的订单大于产能,你用单件流还是交不出货,生产周期的产能是两个概念。第二产出,生产周期缩短更灵活的满足客户需求,在制品降低,资金占压减少,这两个优点确实存在,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运营的影响是多大,你需要思考,你可以把从订单接收到回款流程全部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其实生产只占了其中一小部分,单件流对整个流程的贡献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你在把原材料库存,成本库存和在制品库存做个对比,就知道单件流到底对企业运营的贡献了。第三投入,单件流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用台位作业的时候,某个工序或设备的问题不会影响其他的工序和设备,因为各个工序之间都有缓冲,但是一旦实施单件流,任何一个工序或设备的问题都会导致停工,因此在实施单件流之前需要评估你的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工艺管理是否有足够的水平能够支撑单件流。所以批量生产有批量生产的优势,单件流有单件流的优势,不是谁比谁强,而是需要综合考虑。

其实,我们讨论的这么多,只是想提醒大家,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工具能改变的,没有一幅药可以治百病,丰田生产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辩证的应用,而不是盲目的拷贝粘贴。丰田很成功,但是也不是完美的,在中国市场赚了很多钱,但却质量召回,产品配置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市场区别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