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無論哪個民族,無論什麼種群,母愛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一種千年不變的至情,它帶給人和煦春日的溫暖,引發人無語淚流的感動,母親是溫柔善良的化身,是堅韌不屈的化身,她呵護我們的成長,撫慰我們的心靈,給予孩子生的希望與力量。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用他們細膩生動、飽蘸深情的筆觸,吟頌著至誠至愛的——母親。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孟郊的《遊子吟》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全詩共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母愛,就是油鹽醬醋,就是縫縫補補,就是婆婆媽媽。

母愛,是含辛茹苦!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南風,讓人溫暖的風。這裡喻母愛。

南風和北風對應,“北風吹,雪花飄”,讓人往往會想起苛刻冷酷的黃世仁!

這首詩把母親的撫育比作溫暖的南風,把弟兄們小時候比作酸棗樹的嫩芽,小嫩芽之所以能夠健康成長,全是母親辛勤的哺育和付出。

孩子總是不孝兒,是自責自稱,因為與母親的養育之恩相比,孩子無論怎麼做,永遠都做不夠,孩子對母親的愛與孝,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差得很遠很遠……

你看電視劇,兒子無論官有多大,即使是皇帝老兒,都說“孩兒不孝……”,因為,你永遠也報答不了媽媽的愛!

想一想吧,懷胎十月的辛苦,一把屎一把尿……,你怎麼能奢望報答完母親所有的愛…

縱使山珍海味,縱使燕窩魚翅,在你心中,永遠都比不上媽媽做的飯,因為媽媽的飯是用愛做的!

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唐代詩人李群玉《烏夜號》表達了人世間最悽苦的母愛。

層波隔夢渚,一望青楓林。有鳥在其間,達曉自悲吟。

是時月黑天,四野煙雨深。如聞生離哭,其聲痛人心。

悄悄夜正長,空山響哀音。遠客不可聽,坐愁華髮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聲猶至今。

詩人以鳥為喻,寫母親找不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一隻鳥在樹林中苦苦悲吟,月夜天黑,濛濛細雨,本是與家人團聚,圍爐而話的時刻,但這個母親卻哭泣嗚咽不止,她的哭聲在靜謐的黑夜中傳的很遠很遠,讓遠行的遊子聽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為什麼這個母親哭的如此慘烈?是因為,她找不到她的孩子了……

寫道這裡,突然想起黃渤和趙薇演的電影《親愛的》,恨不得把那些人販子剁成肉醬!永世不得超生!

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白居易這首寓言詩寫了雌雄雙燕生了四隻小燕子,小燕子嘰嘰叫著要吃的,食物很難抓捕,燕子爸爸和燕子媽媽已經很疲憊了,只要小燕子想吃,馬上就飛出窩,為他的孩子們找吃的,來來回回飛了很多次,母燕子漸漸消瘦了,小燕子的慢慢長大了,羽毛也越來越鮮亮了,忠於有一天,小燕子們長大飛走了,燕爸爸和燕媽媽無論如何呼喊,小燕子都不會來了,燕爸爸和燕媽媽逐漸老去了,日日夜夜在這個破敗老巢中思念自己的孩子,但他的孩子們卻永遠也不回來了。

白居易在詩的最後,教育雌雄雙燕,你們不要悲傷,當年你是小燕子的時候,你的父母辛苦哺育你成長,你長大之後也毫不留情地飛走了,你們可知道,當年你的父母多麼的思念你!

讀來不僅讓人感慨萬千!白居易借喻雌雄雙燕,寫了父母辛苦養兒的過程,寫了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就應先對父母盡孝,你就是你孩子的榜樣!

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清代蔣士銓《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蔣士銓與汪軔、楊垕、趙由儀並稱“江西四才子”,詩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他降生時,適逢響雷,因得乳名“雷鳴”。他的父親是秀才,母親也知書達理,從小蔣士銓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這首詩寫道是母親愛孩子的心是無邊無盡的,作為母親,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遠方的孩子能及時歸來。

(可以想一想,小時候的你,有天放學沒及時回家,你的媽媽會有多麼的擔心!)

母親見了孩子的面,心疼孩子又瘦了,充滿憐愛著瞭解孩子生活的艱辛。

孩子在心底說,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哪忍心向您訴說漂泊在外的艱辛。兒子不忍心母親再為自己擔驚受怕了。

母親節,讓我們為母親讀詩——古代詩歌中的母愛!

再來看一首黃景仁的《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清代的黃景仁和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詩名很大。

景仁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境清貧,母親撫養他長大,乾隆31年(1766年),在他15歲的時候,為了求生,開始離開母親,四方奔波,做的官都不大,有時還寄人籬下,受盡淒涼,一生窮困潦倒。

黃景仁要離家遠去,白髮蒼蒼的母親站在橋頭,為他送行,眼淚都哭幹了,他想他的母親,本是孩子在膝下承歡之時,在風雪之夜,更加思念他,最後說了一句很無奈而沉痛的話,有孩子還不如沒有孩子,多麼撕心裂肺,多麼讓人動容!

母愛,世界上永恆的話題!母愛,人世間最無私的愛!

母愛,人世間最偉大的愛!

母親節,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的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