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團圓,是一種信仰

對國人來說,春運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人類大遷徙活動”,醞釀了整整一年,只為春節那幾天團聚。

雖然,最“省事”的過年方式,便是留在外地過年,但很少人會因為路途不便,而省去所有舟車勞頓。

“每逢佳節倍思親”,沒有團圓,只圖方便的年,增添的都是鄉愁和遺憾。

有人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對我們來說,春節就是一個盛大的儀式,所有人都會配合“演出”。

人的情緒,都是相互傳染的,當你對過年失去興致,家人的歡樂裡都夾帶著落寞。

你若隨便應付,湊合著過,親人之人也同樣提不起勁。

俗話說,“過年過年,過的是人氣。”

平日裡見不著面的親人、老友,紛紛齊聚,相互拜訪,年味才會濃郁起來。

經常抱怨年味變淡的人,一定忘了經營一場場關係,見與不見隨便,更不再把酒言歡、掏心掏肺,而是隨意應付。

能夠排除萬難回家的人,必然樂於維持過年的儀式感;留下許多珍貴回憶,年才不算白過。

對無數遊子來說,春節是珍貴的盡孝機會,一旦錯過要再等一年。

對故鄉的父母來說,一整年的翹首以盼,全寄託在春節上。

試想一下,當父母滿懷期許,卻只等到一句“今年實在太忙,我不回家過年了”,擊潰的是他們最後的思念。

那時,過年不再值得慶賀,反而成了他們的負擔:萬家燈火,遊子不歸,才是一年中最冷清的時刻。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過年,回家祭祖,要為家族爭光增輝,不要給祖宗丟人。就像一個風箏的線,有線就有方向有動力。哪怕飛的再遠,心裡也踏實,也不怕。

回家團圓,是一種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