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對手吃發球?一個字:騙~

賽場也是戰場,“兵不厭詐”同樣適合於乒乓球的比賽之中,最明顯的就是琳琅滿目的“假動作”了!所謂“假動作”,無非就是“騙”,在比賽中成功欺騙了對手,你也就贏了一半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關於發球的“騙術”,讀通了的話,你一定會有收穫的!

落點上的欺騙

發球落點的習慣是每個球手都固有的,比賽中,突然改變以往的落點習慣,往往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如原先經常發不出檯球,到了比賽的關鍵時刻,一改短球路數,突然加長加急,會使對方突感不適,一時無法應對而導致動作錯誤,有可能會出現機會球,從而改變比賽局面。再比如,正手高拋發球時,通常而言,業餘球手發的落點都應該在對方左半臺(因為這樣難度稍低),但你能夠發到其右半臺且靠近前點(即近網)就能達到欺騙的效果。


怎麼讓對手吃發球?一個字:騙~

速度上的欺騙

首先是發球時揮拍的速度,想發急球時,慢慢地揮拍,但在觸球一瞬間,突然加速揮拍,從而達到欺騙對方的目的;其次是球離板後的速度,需要完成三類:


一類是上旋球,初速度慢,但二速快,這就需要摩擦力度要大;

二類是下旋,初速度快,但球落對方球檯後不向前走道兒,這就需要找準觸球點且加上了很大的旋轉力度,迫使球成回跳之勢;

三類是側旋球,由於加了強烈的旋轉,造成球落對方臺上後產生一個強烈的側拐速度,從而形成欺騙之效。


旋轉上的欺騙

最大的欺騙是將接球方的旋轉方向判斷騙過,上旋看成下旋,下旋看成上旋;旋轉看成不轉,不轉看成旋轉;側下看成側上,側上看成側下。其次是把發球的旋轉程度騙過:強轉看成中等轉,中等轉看成弱轉,弱轉看成不轉;或反之。


力量上的欺騙

通過發球者的動作大小,形成一個力量大小的初步印象,全與實際發球的力量相去較大,從而形成欺騙。如:在發高拋球時,引拍動作做的足足的,給對方一種必須強轉和出臺的架勢,但真正觸球時,力量非常小,球不出臺,甚至三跳都不出臺,從而達到一種欺騙效果。另例:初始動作非常小,但觸球瞬間,突然加大力量,形成急球、奔球,從而達到欺騙對手的目的。


手法上的欺騙

這個欺騙種類是最多的,目前流行的幾種手法欺騙方式有:轉與不轉的方式,劉詩雯、王皓的搓刀式發球;側上與側下模糊的方式,李佳微用此方式效果不錯;逆旋轉的側上側下式發球,張繼科、波爾用的最好;正手勾子側上與側下旋發球,代表人物:小柳、馬龍;高拋轉與不轉手法,代表人物,馬琳;抖動式發球,代表人物郝帥,等等。


意圖上的欺騙

比賽中的第一個球,往往都是試探性發球,比如第一個發的是長球,被對方上手後失分,第二個發球,一般應該為短球,此時,接球方通常也認為會發短球,但你偏偏還發一個長球,就可能形成意圖上的欺騙效果;再如,一直髮短球,教練叫了暫停,重新發球時,對方可能會判斷髮長球,但你只是在落點和回接準備上作了改動,仍然發一個短球,可形成意圖上的欺騙效果。


發球前,做一個正手大力量的拉球動作,然後發一個底線長球,對方自然不會回球到正手位,其實,反手早已蓄力完畢,等著衝對手的回球呢,不用說,這個意圖的欺騙,就有點兵法的意味嘍!


習慣上的欺騙

一個人的習慣有許多,包括動作習慣、節奏習慣、力量習慣、眼神習慣、發球位置習慣、戰術習慣等等。


1、動作習慣上的欺騙

應用可能最多,比如,用相同的動作發不同的球是一種欺騙的話,那麼用不同的動作發相同的球也是一種欺騙;經常是小動作發球的人,一旦用大動作發球,通常而言,對手必然想到的是可能力量要加大了,更轉了,結果沒有,還是像以前那麼轉,甚至更弱化了,這,也是一種欺騙;平時常用的發球動作,突然加上一二個欺騙性的動作,也會形成一種欺騙的效果。


2、節奏習慣的欺騙

這是一種相對高級的欺騙手段,一流高手對陣時經常應用,馬琳是此道高手,一會兒擦汗,一會兒看板,一會兒繫鞋帶兒,一會兒輕輕擦去球點上的水滴等,弄的對手蹲下去又站起來,站起來還沒等蹲下去,他的球發過來了!哈哈,療效可想而知啊!對方需要急時,你慢,就是一種節奏的上的欺騙,對方需要慢時,你快,也是一種節奏的欺騙,表面上看,是慢,實質是快,或是表面上快,其實是慢,都是節奏上的欺騙!


3、力量習慣上的欺騙

經常發弱力的小球的人,突然發大力長球,對方一定不適應,經常髮長球的,反過來發小球,對方一時一定也不太適應。


4、眼神習慣的欺騙

以前經常是看都不看對方就發球,現在呢?!看半天不發,對方心裡不得發毛啊!以前經常是看左發左,看右發右,現在呢?正好相反,看左發右,看右發左,當然也是一種欺騙啊!


5、發球位置習慣欺騙

王皓是個中高手,從左側大角發球,改為中間偏右位置發球後,發球的性質基本沒啥變化,但因為發球的位置變化了,對方一時肯定會難以適應,因為原來是反手接他的發球為主,已經習慣了反手接他球的感覺了,突然發到正手位置後,大腦中還是會習慣於用反手去處理,但是,因為位置已經變了,為了求穩,他還會利用移動腳步的方法去用反手接球,儘管反手接此球仍然穩定,但是卻失去了最佳的防守位置,左側讓出了空檔,而這個空檔,正是王皓想要的的結果,無論對手接球回到臺上的任何點,王皓均可以用強有力的正反手弧圈將此球拉至對方的反手位,而此時的反手位因為防守空虛,就給了王皓得勢甚至直接得分的大好機會。


6、戰術習慣上的欺騙

開局用探索式的發球問路,中局用各種不同發球搞亂其視線,尾局用試過的最佳發球方式鎖定勝局。這是一般選手都會採用的基本發球路數。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奧運會上的一幕,柳承敏一上來就採用了自己最強硬的發球,與王皓展開了白刃戰,自始至終,都是用了他最拿手的正手勾子發球與王皓對搏,而沒有走試探、擾亂的習慣路子,反而給王皓造成了被動。這種不變應萬變,本身就是一種求變,讓對方總覺得他會變,但他就是不變,從而形成了不是欺騙的欺騙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