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茶葉飄香季,走進徽州區農村山鄉,廣大農民正忙著採茶、賣茶,但也有一部分農民忙著加工鮮筍、編織竹編,搶抓時節唱響竹子致富曲,成為這個茶季裡的一道別樣風景。
挖筍、剝筍、洗筍,還有煮筍、烘筍……二十四小時後形成筍乾——這幾天,徽州區呈坎鎮四村村民王學成一家成天忙著筍乾加工,“現在這個筍子長得快,必須要抓緊時間採挖加工,等筍子老了就不值錢了。”王學成說,他們四村村除了茶葉外,就是竹子多,有毛竹和綠竹;竹子有大小年之分,今年四村村的竹子正好趕上大年,大年的時候收入要多些,“今年我們家的綠竹筍可以制300餘斤幹筍,都是老闆上門來收,收入大概1萬多塊錢。”四村村由於生態好、土質好,加上手工加工竹筍,所以筍乾一直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不愁賣。
據瞭解,前些年,四村村藉助徽州區實施的“萬畝竹海”工程,通過墾複、擴鞭、新造,如今竹林面積達7000畝。“每年4月中上旬,是春筍開挖季節,也是村民們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製作筍乾,多的戶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少的戶也有幾千元,竹筍已經和茶葉一樣,成為當地老百姓收入的主要來源。”村委謝建成對筆者說。四村村的竹林已然成為村民們的“綠色銀行”。
而在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村民正用巧手編織各種竹器。65歲的村民方九一一邊編織斗笠一邊介紹說,“我們的毛竹是不對外賣的,而是用來編織竹編,上山砍一根竹子,只能賣到八九元錢,而編成一個細籃子可以賣到50塊錢,編成3個粗籃子,也可以賣到30塊錢。”靈山村居住著500多戶村民,其中有140餘名村民從事竹編產業,是名副其實的竹編工藝專業村。
靈山村盛產毛竹,面積有3000畝,近年來通過加強管護,合理留養,進一步提升了竹林質量,也為靈山竹編提供了優質原材料。為促進竹編產業發展,靈山村還成立了竹編工藝協會,大力推進竹編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抱團闖市場。
靈山村的竹編,以前大多加工成農村生產生活器具,以其美觀、實用、堅固等特點贏得消費者青睞,如今根據市場變化,也開始了轉型,加工出來的竹編既有傳統的竹籃、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也有現代觀賞性果籃、竹椅、擺件等,多達30餘個品種。村民的竹編收入也逐年提高,去年竹編人均增收4500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徽州區在依託萬畝竹海工程建成5.12萬畝竹林的基礎上,堅持科學護筍養竹,墾複擴鞭,確保毛竹資源永續利用。目前,全區發展成熟竹林面積4萬餘畝,竹農通過賣筍、賣筍乾、賣竹子,畝均效益達5000元以上;而竹子製成竹編、竹雕,不僅實現了價值的幾何翻番,還展現了徽州生態和文化的魅力。
·謝國洪項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