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落桌”二字勾起的童年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一瞥

这两天导出手机里的照片,无意中发现一张去年在天津民俗博物馆拍摄的泥人彩塑照片,呈现的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有一个场景就叫“落桌”,这里的“落”读:lao,四声,如下图:

由“落桌”二字勾起的童年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一瞥

落桌示意图

所谓落桌,一般就是指婚礼前一天的晚上,主家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一起吃顿饭。

这顿饭的规格赶不上婚礼当天的正席,但是味道、内容也挺丰富。请这顿饭的目的,一个是办婚礼图个喜庆,另一个就是表达对这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感谢,因为那个年代一场婚礼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仰仗这些人忙前忙后、奔东跑西。

那个年代家家手里不宽裕,办婚礼不像现在直接订酒店,就连筷子碗碟、桌子凳子都是东拆西借拼凑起来的。尤其像我老家在天津农村,那时候办婚礼大多在冬天,因为只有冬天才活儿不忙,大家都有时间。

一场婚礼就是大家集体努力的成果。

由“落桌”二字勾起的童年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一瞥

一般是从搭席蓬开始,铁管支起来的架子,扇上苫布,防风聚暖,一个席蓬可以摆下6-8张大圆桌,一张桌子围坐10人,有时候加上小孩,一桌最多能坐12-14个人。

大冬天的,只有席蓬还不能算暖和,必须垒火炉。这个火炉就是用砖头码起来的,一层一层的码,下面留有孔隙,方便通风,炉子不通风火是不会旺的,火炉里一般烧的的是煤球。

那时候掌勺的大厨一般都是村里公认做饭好吃的人,有科班出身学习过的,有的干脆就是自学成才。那时候的饭菜和现在比起来也相对简单,炒个鱼香肉丝、煮个花生米、切个松花蛋、炖点肉、蒸个丸子、熬个鱼,大概就是这些。

端盘子上菜的,我记得叫“跑油盘”,这个一般都是新郎官的发小、死党,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一个一个嘎坏嘎坏的会说话。

由“落桌”二字勾起的童年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一瞥

小时候就盼着参加婚礼,第一个是有糖吃,第二个可以看漂亮的新娘子,第三就是可以坐席吃好吃的。我记得那个年代有一种色(这里读shai 三声)酒,类似于现在的红酒,红色的甜丝丝像饮料似的,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色素+甜味素的勾兑酒,不过也有度数,小孩子背着大人偷偷喝,一会儿就醉得倒头就睡了。

那时候随份子不像现在包红包,一般都是一块色彩鲜艳的帐子(或者布匹、绸子之类的),用签儿写上名字,挂在显眼处,帐子挂的越多,说明主家亲戚朋友多,倍儿有面子。当然也有送脸盆、暖水瓶的,总之都是物件。

那时候结婚没有婚庆公司,一般都是村子里能说会道的人在主持。冬天大家不忙了,也没太多茶余饭后的消遣,参加婚礼就像参加娱乐活动似的,一个一个的倍儿开心......


都说年纪大了才喜欢回忆,

看来我是真年纪大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一瞥,

就先写到这里吧,

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婚礼吗?

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见闻九河晓月

下期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