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恐懼症:我想愛可我不認為自己會擁有愛

1 、戀愛恐懼症,你中了哪一條?


戀愛恐懼症:我想愛可我不認為自己會擁有愛

你是否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會害怕,怕別人會愛上你?

你是否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也會害怕,怕別人看不上你?

你是否怕相處時間長了會被對方討厭?怕付出又怕傷害?

你是否單身久了已病入膏肓,發現自己很難再喜歡上一個人?

你是否不願將就,將一切戀愛跡象掐死在萌芽狀態?

……

如果以上幾條你都中了,那麼你的確是有戀愛恐懼症了。

顧城有首詩叫《避免》: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因為害怕/所以拒絕開始……

這首詞讀起來有一種不忍觸碰的微微傷感,尤其是最後兩句: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道破了那些愛而不得,敢愛而不敢大膽爭取的糾結惆悵的心。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2、 戀愛恐懼症源自於早年依戀關係的受損


戀愛恐懼症:我想愛可我不認為自己會擁有愛


戀愛中有戀愛恐懼症的人,要麼曾經受過傷,因為把感情看得太重,而不敢再輕易開始一段新感情;要麼他本身不具備愛人的能力,屬於全封閉自戀個體,把自己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投注在了其他事物上,比如讀書、旅遊、寵物,這其實是一種轉移和迴避。

每個人活著都需要愛,需要刷存在感。那麼,愛的感覺,它的實質是什麼呢?愛情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研究顯示,主導人類產生愛情感覺的物質是多巴胺,這種物質在體內高峰值階段為6個月到4年的時間,平均為一千天,也就是30個月,也就是三年。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戀愛中的人會退行到三個月時的嬰兒的狀態,界限消失,只要看著對方就很開心。兩個人的感情是連在一起的,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而你不快樂,我會覺得是我的原因。這其實就是退行到小孩和母嬰之間的狀態,心理學稱之為親密關係。

有戀愛恐懼症的人也是源自於親密關係受損。人早年的親密依戀關係都源自於母親和父親的互動,如果早年生活在父母積極關注和愛的環境下,就會習得和構建出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是我們最初建立依戀關係的起源,有句話叫“三歲看到 7歲看老。”實際上,6歲之前的心理基礎基本奠定了人生的基調。

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心理學家們假設幼兒期的親子關係將影響到成人之後的戀愛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愛情依戀理論”。

根據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三種類型,心理學家哈澤和謝弗建構了與這三種依戀類型相對應的戀愛模式。

一、安全型

安全型愛情者的信念是:我對自己有信心,我值得你信任;我對你有信心,你值得我信任),他們的感情走得最穩、最長,感情穩定,少有風浪。即使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也不會走入極端。

二、迴避型

迴避型愛情者有很強的警惕心理,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要與他人過於親密,不會完全信任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與他人太過親密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即使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希望能與他保持一定距離,避免感情投入過多而受到傷害。

三、焦慮型

焦慮型愛情者一方面他們使用各種方式保住自己的感情(例如,討好,委曲求全),另一方面要求完全掌控情人的行蹤。這種做法帶給情人過度的壓力,讓情人承受不了。因此焦慮型愛情者的戀情維持的時間最短。

具備迴避恐懼和焦慮型依戀模式的人,感情之路會不那麼順暢。

3 、在關係中,依戀類型是可以修正的


戀愛恐懼症:我想愛可我不認為自己會擁有愛


難道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就不能改變了?戀愛恐懼症無藥可救?不,我們可以樂觀的看到,人並不會只是被動的接受嬰兒時期經驗的束縛,在我們逐漸成人長大後,生活經驗和個人認知也會影響著我們的依戀類型。

認識自己

要清楚自己傾向於哪種依戀類型,並瞭解該類型的原理及產生。我的上一篇推文,其實寫的很精簡了,瞭解那些我感覺就夠了,如果對心理學想要有更多的探究,更多詳細的內容(實驗過程及研究方法等),可以參照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簡單說,就是有時我們排斥心儀的追求者(迴避),或者經常質疑自己的親密關係,感到焦慮和不安(焦慮)。這些現象其實只是我們孩提時代形成的特有氣質。我們都已經長大了嘛,並知道了根源,就更樂意於改善它們,這便有了良好積極的動機,而不會陷入茫然的自我懷疑(我這是怎麼了,我為什麼會這樣?)。

接納自己

常言道,“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雖然我們有這種非安全的特質,但並不可恥,並不羞愧,並不排斥。

這個絕對不像學生時代的做作業考試,什麼錯了就要改。成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也是獨特有趣的。如果每個人都是安全類型,那生活豈不是特別枯燥?

所以接納是成長的前提。不要帶著自我懷疑的動機去成長,這樣很可能會遺留新的不安。要帶著美好目標的嚮往去成長,意思就是說,如果我讓自己嘗試更安全的依戀類型,生活中是不是會少了那麼多折騰,不會錯過自己喜歡的東西,人生就不會有更多的人生遺憾,這種美好願望驅使的動力,才是真正成長所歡迎的。

4、愛不是恆定不變,沒有人會無條件愛你


戀愛恐懼症:我想愛可我不認為自己會擁有愛

親密關係裡,講到無條件的愛和關注,那是非常理想的一種狀態,世界上最接近無條件好的關係,就是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但現實生活中的情侶,交往中很難實現。所以,你要明白嗎,愛真的是一種流動的狀態,不是恆定不變的。

戀愛關係就是一種人際關係,戀愛中的互動就是人際模式的互動。所有的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都是由三種利益博弈來維繫,物質利益、情感利益和道德感利益。

當然,也可能會存在一種情況,你的條件很差,可是仍有一個人不離不棄對你好,那是因為他從你這裡找到存在感,能獲得強烈的道德滿足感。也就是說對於他來說,只有這樣做才能心安,這樣說不是說讓你不知感恩,如果你認為別人這樣對你好就是別人自私,那你真是忘恩負義自私自利到了極點。

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個人一生都愛你,那你也要明白,愛是流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一定會有起起伏伏,愛著的時候體內會分泌甜蜜激素,刺激大腦的獎賞迴路,但這種快感跟吸毒產生的快感差不多,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嗨的狀態,情感依然會迴歸平淡,所以人們常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接受了愛不是恆定不變,沒有人會無條件愛你的這個客觀事實後,在感情中會坦然篤定很多。

一是,會避免讓你對對方抱有不合理的期待,一味去要求對方改變對方;

二是,讓你懂得珍惜愛,愛是有條件的,不要一味去索取,不懂感恩回饋;

三是,當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會明白,愛還是不愛是別人的事情,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永遠愛你,你沒辦法阻攔,但你可以選擇繼續糾纏還是瀟灑放手。

感恩生命中出現的那些人和事,緣起緣滅,都是因緣際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