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前言

日本自古以來就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在隋唐時期,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頻繁。

日本大和民族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正因如此日本才會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影響下,不斷髮展起來,成為在東亞政治格局體系中重要的一極。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島共同構成了整個東亞地區重要的政治體系。

古代日本的發展也是有著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尤其是其封建化的進程在7世紀初期才開始起步,這也和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以及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的影響離不開關係。

古代日本國雖然和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受制於地形和交通的限制沒能夠取得直接地聯繫,但是朝鮮半島卻是古代日本不斷吸取中國古代封建文明的重要渠道。正是在朝鮮半島這樣的平臺上,古代日本才開啟了其快速發展的時代。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部族制下的貴族

古代日本在7世紀之間正處於部族制的社會形態當中,大致和中國古代奴隸制度相似。

古老的部族制一直在7世紀以前的日本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國家的統治都是靠著廣大部民的勞動進行支撐的。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再加上中國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上的影響,日本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土地不斷得到開墾、國家人口也在不斷增加,原來穩定的部族製出現了瓦解。

廣大部民為了獨立生存,開始脫離了部民組織,他們自己去開墾新的土地,建立新的經濟生產單位,政府手裡所掌握的部民資源越來越少日本的封建化發展趨勢在不斷增強

國家依靠部民提供的經濟支撐在不斷削弱,由此逐漸喪失了部族制國家存在的基礎,此時的日本急需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古王朝時期的攝政聖德太子深受漢文化影響,開始了一場幫助日本走上封建化道路的改革。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推古天皇

東亞政治格局的變動

6中後期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正處於劇烈的變動當中。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激烈的對抗時期,最終以隋朝在公元581年統一南北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告終。在隋朝統治的的37年後,整個中國又陷入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混亂局面,直到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中國才進入了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東亞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環已經趨於穩定。

6、7世紀的朝鮮半島正處於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國並立的時代,從當時各方政權來看高麗具有絕對的國家實力,但是由於隋煬帝三徵高麗以及唐太宗對於高麗的軍事進攻,直接導致高麗的國家實力急劇下降,最終在唐高宗時期成為唐朝的附庸。

由此朝鮮半島三國的勢力基本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唐朝各方面的封建化影響也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了朝鮮半島上。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推古王朝的官員

7世紀之前的日本在朝鮮半島是有一定的入侵勢力存在的,當時朝鮮三國中的百濟是日本的重要盟國,因此日本可以在部族制時期就在朝鮮半島佔據著一席之地。也正因如此,日本一直依靠著百濟間接吸收中國封建文明的影響,使得自身獲得了快速發展

但是朝鮮半島這個平臺並沒有穩固多久,唐朝將新羅作為自己的扶持對象,開始幫助其完成對朝鮮半島的統一。

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由於新羅的統一而被驅逐,通過朝鮮半島這個平臺吸取中國封建文明的方式已經不可行了,因此日本大和國也逐漸進入了危機四伏的社會發展階段當中。

統治階級對於部族的土地進行瘋狂兼併,越來越多的部民失去土地,他們最終無奈選擇了發動起義,大和國的統治階級遭受到了猛烈衝擊,統治危機愈發嚴重,一場封建化的改革勢在必行。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在政治、思想上的封建化改革

7世紀初的日本正處於推古王朝統治時期,當時作為王朝的執政聖德太子成為日本進行深刻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和實行者。聖德太子從小就非常喜愛漢文化,對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文明非常感興趣,因此他的腦子裡對於封建王朝的認識還是非常清楚的。

聖德太子擔任執政時期,朝鮮半島已經處於隋煬帝的進攻範圍內,聖德太子想趁機恢復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

為了重新打通朝鮮半島這個能夠吸取漢文化影響的平臺

但是7世紀初期的日本內部已經爆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使得國家根本沒有實力去發動這種強力的對外戰爭。對外政治目的始終都因為國內的社會危機而頻頻失敗,這使得聖德太子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了亟待解決的內部危機。

對此,聖德太子充分利用自己的漢文化知識和對封建化的認識進行了改革。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商議改革

公元603年,聖德太子率先針對王朝混亂的官制進行了重新設立,對於選官的標準和晉升的條件也進行了一系列安排。

官員品級上聖德太子模仿中國隋朝的官階制度,制定了"冠位十二階",並且規定官員的選拔不再以出身作為標準,官員的晉升也不是根據家族勢力進行,所有的官員的選拔都要按照個人的品行、才幹以及功績大小進行。這一措施有效限制了貴族勢力的膨脹和特權

此外在思想層面,聖德太子將中國古代那種皇權至高無上的理念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宣傳,同時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那種儒學、佛學思想引入進來,為君主的權威進行思想奠基。

他希望所有國民都能夠知道皇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強調君主專制,希望能夠加強對整個王朝統治,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那一套君權神授、強調大一統的封建統治理念。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遣唐使出使地圖

聖德太子對於外交政策的制定

聖德太子本人非常崇尚漢文化,因此他希望在改革之後的日本能夠充分吸取中國的封建文明,不斷來完善日本的封建化體制和加速封建化發展的進程。

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時朝鮮半島作為日本吸取中國封建文化的唯一陸上平臺已經被阻絕了,因此聖德太子必須從其他渠道來吸收漢文化,這對於當時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都不友好的日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聖德太子和自己的改革團體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決定開闢一條直接通往中國封建王朝的水路,由自己直接派遣使者前去隋朝進行文化交流和學習

這個方案得到了統治集團的一致贊同,公元607年。日本便派出了著名的遣唐使小野妹子前往隋朝進行交流,這次出行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與隋朝建立藩屬關係,希望能夠得到隋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法隆寺

小野妹子的成功出使,使得日本與隋朝的聯繫開始越來越密切,日本從此以後開闢了一條水路作為直接吸取漢文化的外交渠道。朝鮮半島那種間接性的外交平臺逐漸被日本所拋棄,這條水路開闢之後,日本隨即派遣了多批遣唐使和留學生前往隋朝以及之後的唐朝進行訪問和學習。

這些遣唐使和留學生迴歸之後,將所學到的中國封建文明運用到日本的封建化改革中,使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

不僅學習中原王朝的封建文明,日本還在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中國具有多樣性的思想體系也運用到了本國的封建化發展過程當中。其中以儒學、佛教最為突出,當時日本派遣留學生南淵請安、高向玄理等人前往隋朝學習,他們回來之後不斷將自己學到的佛學思想進行廣泛傳播,奠定了日本崇尚佛教的思想基礎。

隨後在日本出現了佛教思想的興盛期,甚至將佛教的地位用憲法的形式確立了下來

,全國的佛教寺院和僧徒在不斷增加。

日本封建化背後漢文化盛行:是慕強心理?還是文明發展必經歷程?

四天王寺

評價

7世紀之前的日本在部族制的國家經濟基礎上出現了崩潰,廣大部族紛紛脫離部族組織成為一個個獨立的經濟體,這種現象和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小農經濟是何其相似。這些獨立的經濟體出現標誌著古代日本由部族制國家向封建國家的轉化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而當時封建文明最為發達當屬中國封建王朝,再加上當時6世紀末期的日本內部危機十分嚴重,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聖德太子這個飽受漢文化影響的改革家登上了歷史舞臺。

聖德太子的改革是十分具有封建化性質的,雖然聖德太子在改革方面沒有涉及到經濟基礎層面,但是他在統治集團內部以及思想層面都進行極具封建化特色的改革,這些改革為日本的封建化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礎。正是因為聖德太子在日本初步進行的具有封建化意義的改革,才為當時已經根深蒂固的部族制思想進行了一定的解放,使得封建思想的發展得到了順利進行。

這種思想是從中國封建王朝的那種封建思想學習而來的,從此在日本內出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潮,為君主專制的產生奠定了輿論基礎。在7世紀初的日本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朝鮮半島這個漢文化獲取的主要平臺崩潰,使得古代日本失去了學習先進封建文明的機會,這讓當時的改革家聖德太子不得不去尋求新的通道去接受漢文化的洗禮,這條水上外交之路的開闢對於日本今後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這條水路,日本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國,中國隋唐時期,也就是中國古代封建文明發展的繁盛時期,日本正好與中國王朝建立了直接的外交關係,從此便能更加直觀且全面地吸取中國的封建文明為自己所用。歷史事實證明,日本在不斷與隋唐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從政治、經濟再到思想、文化,沒有一處沒有受到中國王朝的封建化影響。而這一切都是以聖德太子的改革作為封建化起步標誌而出現的。


參考文獻:《日本書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