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三代流傳的基業為什麼轉眼間被司馬懿搶奪?

花之醉玫瑰酒


關於這個問題,大鍋想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個解答,首先曹魏帝國是不是“轉眼間”就被司馬氏所篡奪了?第二,司馬氏為什麼能篡奪曹氏的基業?


關於第一點,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司馬氏“搶奪”曹氏基業,經歷了父祖三代,長達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無論如何說不上“轉眼間”;至於第二點,當然是因為曹馬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曹氏宗室力量不斷凋零,而司馬氏力量不斷增長,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採取合理的統治策略,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支持。


一、司馬氏“篡魏”的過程艱難而又漫長


曹氏的基業最終被司馬氏所篡奪,始於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這之後司馬懿就掌控了曹魏中央的權力,這確實給人以“轉眼間”之感。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司馬氏最終取代曹氏,完成魏晉禪代之路,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了十六年的艱難歷程,這條路司馬氏走的也不算順風順水,整過過程可以說險象環生,甚至還充滿了偶然性。


首先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並非是什麼十拿九穩在握的“必勝局”。從政治力量的對比來看,在魏明帝曹睿臨終的輔政安排中,司馬懿排名在曹爽之後,從合法性來說司馬懿並不處於有利位置。況且,在正始年間司馬懿始終處於被曹爽壓制的地位。曹魏朝中的關鍵性職位,比如尚書等都被曹爽一黨所把控,司馬懿在政治力量上處於明顯的劣勢。



我們再來看發動政變所需要的軍事實力對比,雖然司馬懿曾經專制關中,掌握了曹魏“中軍”裡的一部分“外軍”,但是卻從未能掌握指“禁軍”。“中軍”是捍衛曹氏政權最中堅的力量,司馬懿對禁軍最大程度的染指是和曹爽分別統領三千軍隊。而且隨著曹爽對司馬懿的打壓,司馬懿很快就喪失了這部分重要兵力的控制權,當時禁軍中的中領軍、武衛將軍分別有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訓擔任,禁軍處於曹爽的嚴密控制之下。司馬師雖然“陰養死士三千”,但是這三千人並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都顯然無法和曹爽掌控的禁軍抗衡。


關於高平陵之變,宋人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裡曾經有過評論,“而況虛位無權,勢同單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劫取事柄,與反何殊?此至愚者所不敢為,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自取族滅,然竟以勝,一異也。”筆者覺得這是非常客觀理性的看法,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無論在政治力量還是軍事實力方面,和曹爽相比都處於明顯的劣勢,這種力量的懸殊讓葉適認為稍微正常點的人都不會如此“披猖妄作”。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因為曹爽出城謁陵給了司馬懿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就認定司馬懿必然獲得這次機會;同樣也不能因為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獲得了勝利,就認為司馬懿一定能戰勝曹爽。高平陵之變是歷史的一個既成,但是歷史的既成並不等於歷史的必然。



其次,曹魏內部從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著忠曹的勢力,並且具有不可小覷的力量。雖然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以僥倖取勝,暫時控制了曹魏朝堂。但是此時遠沒有到司馬氏就能改朝換代的程度,張偉國老師曾經有《司馬氏篡魏軍政憑藉考》一文,裡面指出了司馬氏要徹底控制並進而取代曹魏帝國,有四個條件必須要滿足。一是要控制曹魏中軍,二是要控制中樞機構,三是要控制洛陽及其附近的屯田地區,四是要控制地方的軍鎮。顯然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只能說較為穩固地控制了前兩項,較為勉強地控制了第三項,至於第四項則處於“不及格”的水平。


曹魏中央曾經發了李豐張緝主導的針對司馬師的政變,而地方軍鎮則以聲勢滔天的“淮南三叛”為代表,這些都顯示著司馬氏的要實現魏晉禪代還有很長的路的要走。



司馬氏能最終取代曹氏,建立西晉王朝,很顯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其中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兩方的力量此消彼長。


二、曹馬集團力量此消彼長


(一)曹氏宗室力量不斷衰弱


大鍋覺得,總體來看,自曹操之後,曹魏帝國的宗室力量一直處於不斷凋零的狀態。曹魏政權一直以來都有以宗室掌兵的傳統,曹休、曹仁和曹真分鎮東、南和西部。因為一系列的原因,隨著這些人物的陸續故去。曹魏備吳、備蜀的前線專制一方的機會被宗室之外的人有所侵奪,司馬懿也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了都督關中的機會。



魏明帝本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他臨終之前曾經構建了一個以宗室力量為主的輔政班子,這其中就帶有不信任和限制司馬懿的意味。但是這個輔政安排被當時的中書令監孫資和劉放破壞了,司馬懿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更進一步獲得了禁軍系統的部分兵權,這就直接為後來的曹魏帝國覆滅埋下了誘因。


在司馬懿起事以後,曹魏備吳、備蜀和備胡這些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地方軍鎮,也已經不再是曹魏宗室在掌控局面了。這些地方實力派大都處於觀望騎牆的狀態,最終被司馬氏縱橫捭闔各個擊破,再也無力阻止魏晉禪代了。


(二)司馬氏的酷毒和寬容


關於司馬氏的酷毒,這一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晉書》: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


被司馬氏“夷三族”的遠不止曹爽及其黨羽,“同日斬戮,名士減半”,史書中有一串長長的名單,記錄了司馬氏瘋狂殘酷的屠戮。只要是反對自己的執政的,司馬氏都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進行殘酷血腥的鎮壓。王凌、令狐愚還被“開棺戮屍”,“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手段酷毒令人髮指。


在這方面,資料甚多,這裡就不再做展開了。大鍋覺得在這裡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氏的另外一個重要手段,那就是“寬容”原來曹魏集團中的重臣,只要願意為自己效忠,承認自己的統治地位的,就積極予以拉攏,最大限度地把“魏臣”轉化為“晉臣”。鄧衝、裴秀、王沈、荀勖曾經都是曹爽的黨羽,最後經過司馬氏的拉攏,竟然都成了司馬氏的“鐵桿”,成為西晉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這四個人因為在魏晉禪代過程中功勳卓著,全部進入了咸寧元年配饗晉宗廟的功臣名單。


曹爽的黨羽都搖身一變成為了西晉的開國元勳,這就意味著原來曹魏政權中大量的官員也以更加“和諧”的方式完成了身份的轉變。西晉帝國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加得益於司馬氏對於曹魏舊臣的“寬容”。


總結一下,曹氏的政權並非被司馬氏“瞬間”奪去。長期以來,曹馬雙方力量此消彼長,使得司馬氏有力量有機會踏出“篡魏”這一步。司馬氏以“外寬內忌”的姿態,殺戮和寬容兩種手段並舉,成功地獲得了最廣泛的支持,在冒險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又經過了十六年的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魏晉禪代。


大鍋故國神遊


曹操打下的江山就該曹家祖祖輩輩的做下去,那曹操子孫的江山又是從何而來,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又怎麼在不斷的隨著歷史更新換代呢?

曹家的江山被司馬父子取代也很正常,司馬家族不是一樣被取而代之嗎?

要說曹家子孫都是很聰明,可惜壽命太短,曹丕,曹叡,如都活到六七十歲,任憑司馬懿再有本事肯定也沒有他和司馬師,司馬昭什麼事兒了,歷史肯定會重寫,更何況三國除他的領導曹操,又有幾人能及司馬懿的能耐,要知道被公認的諸葛亮的剋星就是司馬懿,僅管化重金施離間計,激將法,六出祁山,使盡混身的解數,都沒成功含恨病死五丈原,為什麼古今中外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說呢!機遇與挑戰並存,所以司馬奪曹家天下並不奇怪了啊!





9紫氣東來


曹魏王朝是中國古代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他即不短命,也不長命。中國古代正統王朝的一般規律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長命王朝歷經200-300年。而曹魏王朝掌握實權的有3代人,從曹操掌權到曹魏滅亡大約歷時70年。曹魏王朝的壽命不長,也不短,它的尷尬歷史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曹魏王朝是有長壽基因的。自曹操創立基業以來,曹家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人才濟濟。建安七子他們一家獨佔其三,曹操兒子個個有才,曹丕堅忍有謀略,曹植文采斐然,謀略也不差,曹彰驍勇善戰,曹衝聰明絕頂。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曹操的兒子個個有才,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一個父親做到這份上也應該是很成功、很驕傲的。從一個創業君主來說,曹操也是有理由相信自己會後繼有人,自己的事業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如果站在曹操的時間節點來看,曹魏是有機會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00年曆史的大王朝的。

但到了曹家第二任君王曹丕的時候,事情就不一樣了。曹彰被毒死,曹植被冊封在外地,說是被冊封,其實相當於被流放,因為曹植封地屢屢被更換,一個地方屁股沒坐熱,又換另一個封地了。如果不是一首“七步詩”,曹植也可能早就喪命了。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曹魏政權出現了人才真空,曹植上書曹睿獻上“安國大計”,言辭懇切、真情流露,急切的希望能為曹魏江山貢獻力量。但曹睿無動於衷。最後曹植心灰意冷,抑鬱而死。我們看到曹魏雖然人才濟濟,但在曹魏第二代人主政的時候,家族內耗嚴重,人才消耗殆盡,家族已經離心離德。這種嚴重的內耗不僅消耗了曹魏了政治力量,還消耗了親人間的信任和寶貴的親情。

那我們說是曹丕不對嗎?是曹睿不對嗎?那曹彰和曹植年輕的時候也做過很多荒唐事,又怎麼說呢?事實上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幾十年,怎麼可能會沒有矛盾。如果每個人都固執己見,抓住親人的錯誤不肯放下,那麼親人間的裂隙將會越來越大,最後親情將變得岌岌可危。曹魏政權被司馬懿篡奪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曹魏家族內耗,司馬懿正是利用曹魏的家族矛盾,僅以3000兵馬,發動高平陵政變,輕鬆拿下曹魏3代人創立的家業。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產生家庭矛盾是很正常的。而消弭家庭矛盾,原諒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誤,是保持家庭和睦的重要條件,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任何矛盾在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面前,都是很渺小的。

分享知識,手留餘香,歡迎轉發、收藏,評論。喜歡的朋友請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