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书院,你知道几所?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其名始于唐代,当时为藏书、修书之所。作为授徒讲学性的书院产生于五代末期和北宋初年。唐山的书院始建于明朝,存在近400年之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当地教育和人才培养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发展概况

明清以来,唐山各县曾有过10所书院,最早的是滦州(今滦县)的“横渠书院”,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知州赵叶创办,位于县城西关外。明隆庆四年(1570年),辛如金在滦州榛子镇创办“育贤书院”。清朝,唐山书院有较快的发展,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滦州知州孙昌鉴在县城东南隅建立“海阳书院”。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丰润知县吴慎详在县城南街建立“浭阳书院”。

清末,丰润名宦赵国华创办私立“心香书院”,这是本市唯一的一所私立书院。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遵化知州李荫椿将县城东街的义学改建为“燕山书院”。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遵化马兰镇总兵钟昌在马兰峪城西门外建立“兰阳书院”。次年,玉田县令徐桂倡导士绅于县城南门内建立“经州书院”。此外,清末迁安县建有“文峰书院”,乐亭建有“遵道书院”。这些书院有的早废,余者随兴学堂、废科举运动的兴起,而为中小学堂所代替。

【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书院,你知道几所?

建筑规模

唐山的书院多为地方官吏倡办,并带头兴建或重修,故规模可观,建筑也比较考究。清嘉庆七年(1802年),滦州曾重修“海阳书院”,至清咸丰年间“屋宇塌坏,栖止流亡,材木半多遗失”。清同治八年 (1869年),知州张士铨在县城北街购地修筑大门3楹,内设仪门一座,讲堂5楹,斋房5楹,东西厢房各3楹,以及山长居室、侧房等,并围以高墙。历时一年竣工,耗资2.4万余缗。1832年,兴建的玉田“经州书院”,有讲堂及宿舍、斋房等76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经过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十八年(1877年)的改置、扩建,丰润“浭阳书院”有瓦房4层各5间,厢房两层各3间;又东院、西院有房10余间,可供数百名生徒学习活动之用。

【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书院,你知道几所?

经费来源

书院经费有几方面来源:有学田地租、房租、本银生息和免庄 (免除各种杂差的村庄)供给等项,每个书院以其中一两项为主,辅以其他。清嘉庆十年(1802年)滦州重修“海阳书院”确定地租为书院经费。1869年重修“海阳书院”时,耗资市钱2.4万余缗。1871年,滦州绅民捐地29顷,收取租息占经费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由县内地亩分摊。1842年,玉田“经州书院”的经费主要靠历年房地租来养济。丰润“浭阳书院”的儒童膏火费,多来自各界人士捐输而来的基金公产所生之利息租金,只有“蜡差”(捐税的一种)为工匠所纳之差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