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書院,你知道幾所?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其名始於唐代,當時為藏書、修書之所。作為授徒講學性的書院產生於五代末期和北宋初年。唐山的書院始建於明朝,存在近400年之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對當地教育和人才培養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發展概況

明清以來,唐山各縣曾有過10所書院,最早的是灤州(今灤縣)的“橫渠書院”,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知州趙葉創辦,位於縣城西關外。明隆慶四年(1570年),辛如金在灤州榛子鎮創辦“育賢書院”。清朝,唐山書院有較快的發展,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灤州知州孫昌鑑在縣城東南隅建立“海陽書院”。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豐潤知縣吳慎詳在縣城南街建立“浭陽書院”。

清末,豐潤名宦趙國華創辦私立“心香書院”,這是本市唯一的一所私立書院。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遵化知州李蔭椿將縣城東街的義學改建為“燕山書院”。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遵化馬蘭鎮總兵鍾昌在馬蘭峪城西門外建立“蘭陽書院”。次年,玉田縣令徐桂倡導士紳於縣城南門內建立“經州書院”。此外,清末遷安縣建有“文峰書院”,樂亭建有“遵道書院”。這些書院有的早廢,餘者隨興學堂、廢科舉運動的興起,而為中小學堂所代替。

【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書院,你知道幾所?

建築規模

唐山的書院多為地方官吏倡辦,並帶頭興建或重修,故規模可觀,建築也比較考究。清嘉慶七年(1802年),灤州曾重修“海陽書院”,至清咸豐年間“屋宇塌壞,棲止流亡,材木半多遺失”。清同治八年 (1869年),知州張士銓在縣城北街購地修築大門3楹,內設儀門一座,講堂5楹,齋房5楹,東西廂房各3楹,以及山長居室、側房等,並圍以高牆。歷時一年竣工,耗資2.4萬餘緡。1832年,興建的玉田“經州書院”,有講堂及宿舍、齋房等76間,各種設施一應俱全。經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十八年(1877年)的改置、擴建,豐潤“浭陽書院”有瓦房4層各5間,廂房兩層各3間;又東院、西院有房10餘間,可供數百名生徒學習活動之用。

【唐山史 唐山事】唐山也有書院,你知道幾所?

經費來源

書院經費有幾方面來源:有學田地租、房租、本銀生息和免莊 (免除各種雜差的村莊)供給等項,每個書院以其中一兩項為主,輔以其他。清嘉慶十年(1802年)灤州重修“海陽書院”確定地租為書院經費。1869年重修“海陽書院”時,耗資市錢2.4萬餘緡。1871年,灤州紳民捐地29頃,收取租息佔經費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由縣內地畝分攤。1842年,玉田“經州書院”的經費主要靠歷年房地租來養濟。豐潤“浭陽書院”的儒童膏火費,多來自各界人士捐輸而來的基金公產所生之利息租金,只有“蠟差”(捐稅的一種)為工匠所納之差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