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西蒙斯傳記裡某些觀點的不同見解

Gregory Zuckerman寫的Jim Simons傳記——《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是我很期待閱讀的一本書。

站在有效市場理論的角度來說應該“沒有人能夠打敗市場”,但也有少數幾個人改變了我們對市場的看法。例如,價值投資的巴菲特和量化投資的西蒙斯(Jim Simons)。

此書主要講述量化投資鼻祖、對沖基金之王Jim Simons,他是如何與一群科學家、數學家創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並打造史上最賺錢的量化基金。

出於該領域(尤其是文藝復興公司)的隱秘性,這本書沒有披露關於他們在市場上佔據優勢的細節,但從中仍可學習到Medallion基金自1988年以來,是如何取得66.1%的年均投資回報率的一些真知灼見。

原本我想寫篇書評,可惜這本書的內容,還是讓我有些失望,但書中關於Simons的量化投資策略,仍有不少可參考之處。

我與西蒙斯傳記裡某些觀點的不同見解

01

投資大師Jim Simons與資深作家Gregory Zuckerman的花火

書中主角Simons是投資大師,作者Zuckerman是金融領域裡大師級的資深作家。但是,看到前言就不難明白,這本書是Zuckerman厚著臉皮從各種渠道蒐集來的小道消息(令我失望的重要原因)。

Simons根本沒有見他。

1、Jim Simons

對量化基金稍有了解的人,幾乎沒有誰會不知道文藝復興科技公司掌門人Jim Simons。他不僅是最早用量化做對沖基金的,還是位有趣的數學家,曾是哈佛大學數學系最年輕教授之一(待了沒幾天就辭職了,因為他不喜歡那裡的氛圍)。

Simons使用應用數學創建了華爾街歷史上最偉大的賺錢機器。

20多年間,在他管理下的Medallion基金年均淨回報率是35.6% (這個是去除了各種稅費,扣完了基金業績報酬之後基金認購者拿到的回報率。包含費用的年均回報率超過66%)。

這很厲害嗎?

對比一下,投資大師索羅斯同期的年均回報率25%左右。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均回報率大概百分之十。如果一個基金每年的回報率是35.6%, 大約兩年多一點就可以翻一倍了。這個翻倍速度堪比摩爾定律,是非常恐怖的。

2、Gregory Zuckerman

Gregory Zuckerman熱衷於撰寫大型金融交易,私募股權公司等投資和商業話題,是《華爾街日報》的特約撰稿人和資深專欄作家。

他擔任該報記者12年,定期為廣為閱讀的“Heard on the Street”專欄撰寫對沖基金和投資方面的文章。

書的可讀性還是很強的,我自己感到缺憾的是其實沒有太多關於量化交易的內容(也可以理解,文藝復興和Simons對此都諱莫如深),書可以當做Simons這個人和文藝復興這個公司的傳記來讀。

資深作家會如何撰寫投資大師?透過此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文藝復興科技公司裡眾多的關鍵人物,Simons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的重要的公司成員。

我與西蒙斯傳記裡某些觀點的不同見解

02

一本值得創業公司關注的創業參考書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繁榮昌盛,非一日之功。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組建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團隊,才不斷地賺錢。

書裡大部分場景其實在描述Simons是如何遇到各種困境的,本來以為可以暢快淋漓的看到他如何笑傲江湖,橫掃私募基金行業,看到的卻是每章都出現的新問題,要解決各種複雜的關係。

1、Simons擅於辨識人才

Simons樂於採取富有建設性的態度來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他知道金融知識可以分享,但無法告訴別人怎麼變聰明。辨識人才是Simons的厲害之處,也是文藝復興公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慣用一種激進的方法征服金融市場,聘請了物理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來收集大量數據,並建立算法,尋找全球市場中隱藏得很深的模式。

麥教授的私募基金團隊也在做類似的工作,也有最棒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加入。但是我們的環境太優越了,數據獲取要容易很多倍,過去30年的金融理論發展也讓我們有了很多Simons團隊創業時沒有的insight 。

2、猶如一本創業參考書

這本書我一開始是當量化交易類的書看的,但是看完卻覺得這書可以是創業的參考書,因為裡面描述的困境是創業公司需要關注並解決的。

Zuckerman用兩個章節的內容,分享Simons的個人經歷。他是數學界的奇才,但與普通數學家不同的是,他對錢也很感興趣。

Simons受僱於美國國防部破解密碼,每天都得想點子破解密文,加密和還原信息,這與從股市中找信號有點類似。

安全部門對外隔絕,但內部是開放的,鼓勵同事之間相互交流,這一點使他後來在管理文藝復興公司時,也推崇開放的企業文化。

Simons在安全部門認識了數學家Baum(是著名的Baum-Welch算法的發明者,用來解Hidden Markov Model,就是隱馬爾科夫模型,這個模型在做機器翻譯,語音識別,交通規劃都有用,我曾經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它在金融場景下的應用),他們有不少的合作往來。

Baum後來加入文藝復興,開發了最早的量化算法。Simons那時得空就搞研究,自己做了個股票模型,通過市場行為把市場分成多個狀態,這成了他後來建立更復雜模型的基礎。

我與西蒙斯傳記裡某些觀點的不同見解

03

我與書中某些觀點的不同見解

書中零星散佈一些Simons團隊對量化投資的觀點,我不完全認同這些觀點。

1、金融知識不是必須的:文藝復興基金和其他量化基金的區別,是他們團隊由科學家而不是華爾街的人組成。零金融背景的他們把金融數據看做科學文本數據,就像以前在實驗室裡做實驗一樣。

我不太認同這一點。物理和數學也是在追求對自然的更深刻的理解,從牛頓物理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很多基本假設都發生過改變。

對金融市場也是這樣,量化也許能發現一些金融理論還沒有研究清楚的問題,但是量化算法的收益和對金融市場的深刻理解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2、合理化模型的預測不是首要任務:僱傭科研人員而不是經濟學家,其中一個可能存在的問題,是他們更關心交易異常的統計學意義,而不是其可解釋性。

因此,他們敢於做那些難以解釋/理解的非直覺性異常現象的交易。在採用機器學習和模型預測時,我們的模型預測很難合理化。
同上,這樣的模型也會幫助我們更深刻理解金融市場的本質,我不太喜歡數據決定論。數據一定能幫我們揭示覆雜數字之後的金融市場邏輯。

3、研究報告很可能是錯誤的:為了尋找靈感,Simons成立了一個讀書俱樂部,閱讀和討論那些聲稱發現alpha的報告和文章。可惜當他們試圖對這些報告進行反向測試(backtest)時,卻始終沒有成功。

這個也是金融市場實踐者不喜歡看學術研究的一個原因。反過來想,如果研究人員真的發現了alpha,他們可能一開始就不會發表這些報告了。

就好比1970年,Black-Scholes的模型就推出來了,兩位作者延後了三年才發表這篇文章,因為他們用了三年時間在市場上看模型是否能賺錢,結論是不能。

當然最終他們還是在1994年成立了LTCM基金賺了不少錢(1998年又賠光了),在1997年拿了諾貝爾獎。閱讀學術報告雖然不能直接拿到賺錢的模型,不過確實是獲取靈感和想法的來源之一。

4、擁有一個獨立的交易模型:Henry Laufer認為,與其為每個投資類型創建一個單獨的交易模型,不如為所有投資類型建立一個大的模型,讓它們利用已經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建立不同投資類型之間的相關性模型。

這樣未來新的想法可以很容易迭代進來,因為模型已經對市場和價格變動有了隱性的理解。即使是歷史數據較少的投資類型,如果它們與歷史記錄較豐富的投資類似,也可以進行交易。

而我則認為,這個在平時的時候是對的,但是當遇到股災的時候,所有的股票都超強正相關,加之股災歷史數據少,非常容易在股災的時候做錯誤的判斷。

04

篇末

毋庸置疑,我非常期待看到西蒙斯與文藝復興的故事,然而這本書裡沒有講透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側面來說,我們讀一本書,獲取知識是一層境界,而帶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來閱讀,是更高層級的讀書。

簡單來說,我們不一定要去認同書中的觀點。可以不完全認同,但也要給出自己的見解,那麼讀這本書的意義才會深刻。

在這本書中,Gregory Zuckerman撰寫了一個偉大的故事,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構建了文藝復興公司。Simons團隊曾多次被他們的模型失效的原因所困擾。

然而,該團隊堅持不懈,克服了每一個障礙,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量化基金。對於任何有志於成為量化分析師,或者是任何想進入量化金融世界尋求有趣冒險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