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生活是一場搏鬥,我們有生命就是為了征服生活!”——羅曼.羅蘭

“20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巴金作家寫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描寫了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

《家》: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家》通過描述高家三代人的性格和生活,揭露了封建家族因道德的淪喪和時代使然,最終敗落的結局。是角色、情節、主題完美結合的鉅作,是那個激情年代的一首長歌。

三兄弟鮮明的角色代表了封建禮教下的三種人

作品以高家孫輩覺新三兄弟為主線,描繪了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不同態度的三種人。

  1. 以大哥覺新為代表,代表那屈服於禮教之下,任憑命運擺佈的封建禮教犧牲者。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來有著美好的夢想和追求,他還有一個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愛人梅,可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全壓在他的身上,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也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一生都沒有對誰說過一句反抗的話,無論他受到怎樣不公道的待遇,他寧可哭在心裡,氣在心裡,苦在心裡,他絕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奉行的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
  2.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激進,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只想到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前途和自己的愛情,而對大環境懶於思考的人,他是凡人的代表。但是就這樣一個性格平和的人,在對待愛情方面有堅決的果敢,他憑自己的爭取,得到弟弟的幫助,贏得了琴——這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的愛情。
  3. 三弟覺慧是本小說最重要的人物,它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他以不做轎子來尊重人權,他的信條是“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他強烈要求個性解放,敢於和女僕鳴鳳戀愛,他最終擺脫了這個家,奔向光明。他是高家的叛逆者,是完美與希望的象徵。


《家》: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幾個女性的不同性格決定了她們不同的結局

書中寫了幾個不同的女性,她們的性格不同,也有不同的結局。

  • 梅是大哥覺新的初戀情人,他們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卻因為母親的態度和所謂的“八字不合”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與覺新重逢後,覺新已有妻兒,梅只好壓抑著自己的感情,抑鬱成病,吐血而亡。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 琴是一個進步女性,她讀了幾年書,接受了新思想,勇於爭取和把握自己的命運“一切的事情都應該由我自己去想,由我自己努力去解決”,自信果敢的她最終爭取到了和二哥覺民的愛情。她是新女性的代表,她是新希望的代表,她不甘心“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她對封建禮教發出了吶喊。
  • 鳴鳳是少爺們的女僕,她和覺慧產生了愛情,但是一堵牆隔開了他們,這堵牆就是封建禮教。最後為了捍衛愛情,逃避嫁給別人做小,選擇了投水自盡,這是一個決絕的女子,她也犧牲在覺慧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情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下。
  • 書中另有一重要女性瑞鈺,她的筆墨雖然不多,但是也是一個典型人物。她是覺新的妻子,一個溫柔善良體貼淑德的女子,因為要在爺爺去世期間生產,被眾人以封建迷信思想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並在那裡生產,難產生下兒子後離開人世。這是一個傳統女性的典型代表,懦弱賢淑,不懂得反抗,她把自己的心隱藏起來,隱藏在笑容裡,把生命埋葬在封建迷信思想下。


《家》: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高家的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大宅門的崩潰

《家》描述了高家三代人的生活態度,自三代性格分明,面目清晰。

  • 高老太爺代表的是封建專制,滿口的封建禮教,仁義道德,他創造了一個大的家庭和一份大的家業並以獨斷的手腕來處置和指揮一切,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可是在夢境實現了以後,得到的是一個失望、幻滅、黑暗的感覺,剩下的只有痛苦和孤寂。
  • 高老太爺的兒子們,每天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拼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像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大家族。
  • 高老太爺的孫輩們,有的如覺新,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希望大家庭能夠苟延殘喘下去。他們是逆來順受的一群人。另有一部分如覺慧,受新思想影響,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衝破家庭的牢籠,有比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這些人驕傲地走在一條新的路上。

高家的沒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是封建社會舊家庭的一個縮影。巴金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他在為過去在封建禮教下的犧牲者吶喊!

《家》: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家》這本書脈絡清晰,情節豐富、主題明確

這本書寫作於20世紀30年代,一個年僅27歲的青年巴金為了傾吐自己的愛和恨,宣洩自己的悲憤,探索青春的價值,在上海寫作的這一本近30萬字的小說,這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這本書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以高家三代人為構架,孫輩兒三人為主線,穿插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幾位年輕女子的命運,加以豐富的情節,以全書的統一性和性格描寫的一致,用平民的語言構造了一個家的畫卷。

他的細節描寫很精準:

街燈已經燃起來了,方形的玻璃罩子裡,清油燈的光在寒風中顯得更孤寂,燈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

他對人的心理刻畫非常到位:

這垂柳絲絲也曾綰住我的心……如今……又是一年春了

他反覆地進行心靈的剖白:

家,什麼家,不過是一個狹的籠,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

時時埋下伏筆,以物明心境:

雖然槍彈和大炮的聲音還在人們的耳邊響,但是周圍的一切都足以使人忘記自己是處在恐怖的環境裡,到處都是綠色的草和白色的花兒,到處都顯露著生機。

名著無需評判,這裡只是我的一點感悟,巴金在他的作品中浸透了他自己的血和淚,愛和恨,悲哀和歡樂,以認真的態度安放他的靈魂,就讓巴金的一句話,作為我們的結語吧:“青春是美麗的東西,那麼就讓它作為我的鼓舞的源泉罷”!

我是鳳姐瑣談,同您一起讀書寫作,您的閱讀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