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南河村位於河底鎮的南邊嶺上,東邊是元村,西邊是茶房,南邊是範店與城村。

南河村的溝裡以前有河,河水據說還挺大,只是這些年已經找不到河水的痕跡了。南河村的東西長度,足有三里左右。南河村主要是由辛、王、李三大姓氏組成,剩下的還有張,楊,侯,賀,吳等幾個姓氏。南河村居民住的比較集中又零散,集中的是每個姓氏聚住一地;零散的是,這個姓氏與那個姓氏之間,都間隔著一段距離。根據南河村姓氏的分佈情況,又分為辛南河,王南河和李南河,另外還有一個叫南坡溝的小村,就坐落在南河村的對面坡上。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第一次到南河村,還是一七年冬天,看到我們村的《張氏族譜》上,記載有以前遷居往南河村的張氏,我就騎車到南河村去找這支張氏後裔,問了幾家人都沒能找到,由於那場人所共知的運動,導致家譜的燒燬,也都說不上自己張氏的由來。但卻碰到了從城村村遷居到南河村的張宏禮一家,見了面也是挺熱情的,並拿出家裡保存的一本《城村張氏族譜》讓我看,看來這是件不容置疑的事情了。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由於沒能找到我們村遷居到南河村的張氏後裔,卻在南河村從東到西走了一趟,並看到了在南河村東新建的一座南佛寺。問起南佛寺的由來,沒有幾個人能說的清楚,只是知道以前村裡有座觀音菩薩廟而已,也許是我沒能找到對自己村傳統文化熟悉的人,所以也都不甚瞭解,這也是有可能的。觀音菩薩廟雖是新建的,卻在廟門口的兩面山牆上,看到了鑲嵌在牆上的兩通皇清碑記。一通是《重修觀音廟碑記》,而另一通卻是《王、李南河,仝議幫辦鄉約事緣》,這一通雖與觀音菩薩廟沒有牽連,也許是村裡人為了保存古蹟碑記的原因,怕它丟失,才把它鑲嵌在這裡的吧。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觀音菩薩廟左側是:

李南河村重修觀音菩薩廟碑記

緣古有廟宇舊跡,日久破損不完,奈何。村公議修補廟宇,欲全神所。遂刊諸石,以誌久遠雲。

程用章書丹

(由於碑損,人名不全,功德主和首事人名單略)

龍飛咸豐八年五月十五日穀旦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在觀音菩薩廟的右側,是一通:王、李南河,仝議幫辦鄉約(1)事緣

碑首:百代流芳

鄉約一差,理應殷實上戶充當,但年歲荒歉,獨力難支,不有幫辦絕廢公事,今同村商議,按地起收錢文,以供鄉約。使費議明三十畝以上為上戶,十畝以上為中戶,十畝以下為下戶,共收錢一百千文,以幫應差之人,倘後化費過多,鄉約自己謀備,不許再在村中起收,應差之人隨便揀(辶+弜),不許推阻,隨刊諸石,以誌久遠雲。

本村王正官書丹

首事人:段法鰲、李明、張師道

經理:王天敘

鄉約:李華,王富邦

公表三十六人名單略

同立石

鐵筆馬建平

大清咸豐元年季穩月重日立

鏈接:

(1)鄉約——明清時鄉中小吏,由縣官任命,負責傳達政令,調解糾紛。鄉約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鄉長、鎮長,管轄幾個村的村長。“鄉約”原本不是一種官名,它是中國古時群眾自治下的,一種習相約定的條文規範,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鄉規民約》。負責組織管理、講解、執行《鄉約》獎罰的人稱“約長”,“約正”,“約史”,“講約”等,後來又幹脆將這些人直接稱之為“鄉約”;從此以後,“鄉約”就專指負責此事的人了。儘管“鄉約”是一種民間組織,但在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穩定,統一群眾思想,規範鄉民行為,以及其它政務活動方面都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力量,起到了歷代官方欲為而不可為的作用,有力地支撐和維繫著長達千年的中國基層政治社會,顯示了強有力的生命力。始終得到歷代官方的認可和支持。

河南洛寧張紅歌——南河村和南佛寺碑記兩則

作者簡介:張紅歌,網名崤山洛水,家和萬事興,洛寧縣河底鎮人,70後,農民工,愛好文學。2017年加入洛寧作協,同年加入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為會員。2018年9月在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理事。2020年3月,與大明村張氏族委主持編修發行《大門樓張氏族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