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為啥賣不動

圖片

常熟市市場監管局檢查電動車是否符合新國標。

圖片

電動車新國標的部分標準。記者璩介力攝

方便、實用——電動自行車是當下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據統計,目前蘇州登記在冊的電動自行車近900萬輛。然而,電動自行車一度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因為車速太快、也因為它容易引發火災。

去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的出廠標準,重點在行車速度、材料阻燃性能等方面作出了更嚴格的規範。轉眼一年,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新國標”電動自行車賣得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好。

“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無疑更安全,為什麼它沒能被公眾廣泛接受?讓強制性的“新國標”真正落地生根,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A

限速執行更嚴電動自行車更安全

去年4月,“新國標”實施,最受關注的一點變化是車速。“新國標”規定,電動自行車的最高時速不得超過每小時25千米。而現實情況中,馬路上的電動自行車跑每小時40-50千米的也不在少數。嚴格執行“新國標”,從快捷而言,無疑是個“犧牲”,可對騎車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來說,慢一點就多了份安全保障。

位於吳中區的蘇州奔集動力有限公司專門生產電動自行車,該企業品質部負責人張志良介紹,其實舊國標中,也有限速規定,而且限速還要低,只有每小時20千米。只是以前的執行並不到位,車上的速度控制器往往會被篡改。“只要把限速器插頭拔掉,速度就能提高到四五十碼。”張志良說,自從“新國標”正式實施,如今的車速控制器線路板是封死的,還裝上了防拆螺絲,這就大大降低了經銷商和用戶擅自篡改車速控制器的可能,嚴格將車速控制在每小時25千米之內。

除了無法篡改車速,“新國標”在電動車防火性能、阻燃性能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張志良介紹,目前,電動車上的塑料件以及充電器外殼均須採用阻燃材料,這樣即便起火,也不會大範圍燃燒。此外,電池的輸入和輸出端裝有保險裝置,防止短路。這樣,就能大大降低電動車因充電不當而引發火災的可能。

B

需求不足價格高“新國標”電動車有點“賣不動”

毫無疑問,“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在安全性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實施的頭一年裡,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袁建忠在常熟市花園浜路經營著一家電動自行車店。他所賣的是符合“新國標”的車。然而,2019年的銷售量卻要比前些年減少20%-30%。

袁建忠認為,“新國標”的車賣不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需求不大。“新國標”實施後,原有的老國標車還可以騎,“新國標”電動自行車車速無法“提速”,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還是更喜歡能快一點。因而,只要老車還能騎,換新車的慾望就不高。此外,在去年“新國標”實施前,不少消費者趕著換了老國標的車,市場需求提前“預支”了。“估計要等過渡期過去了,老的車不能騎了,‘新國標’的車銷量才會上去。”袁建忠說。

另一方面,由於對材料的要求提高了,“新國標”的車價格也上去了。張志良說,由於阻燃塑料件、電池等成本的增加,他們企業生產的電動自行車整車成本要比以往增加15%-20%,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市場需求。

C

標準升級把控源頭安全管理更是關鍵

據交警部門統計,目前蘇州大市範圍共有電動自行車近900萬輛,其中近一年間上牌的“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約20萬輛。顯然,“新國標”電動車目前還是少數。路面上大量存在的還是車速較快、防火阻燃性能較差的電動自行車。在當下這一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如何儘可能保證這900萬輛電動車的安全,考驗著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

“新國標”在源頭上對車輛的安全性做了更嚴格的要求,當然,再好的標準,也需要嚴格的執行和持之以恆的監管。當年,老國標中的許多安全要求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應該成為我們汲取的教訓。

“即便‘新國標’車普遍取代老國標車了,新標準也得以嚴格執行了,後續的安全管理還有很多的事情應該去做。”市“331”專班電動自行車隱患整治組工作人員趙黎銘介紹,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監管鏈條”很長,從源頭生產,到銷售,再到車主駕駛、使用,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而涉及的監管部門眾多,只有形成合力,實現綜合管理,才能保證電動車的安全。

趙黎銘舉例說:“按‘新國標’,電動自行車本身和它的充電器安全性都提高了,但充電樁的安全性並不在標準的規範之中。一些不合格、不規範的充電樁,可能成為起火、觸電等安全事故的源頭。”

針對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沒有相關行業標準的現狀,去年我市“331”專班與蘇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牽頭起草並推出了《電動自行車交流充電設施》《電動自行車直流充電設施》兩項團體標準,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這兩項標準融合了功能安全、電氣安全、環境可靠性和電磁兼容性等方面指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安全性。例如,該兩項標準明確充電設施需要有空載時無電、充滿時斷電、過載保護、超溫保護等功能性保護措施。

車主的安全意識同樣重要,比如不在樓道充電,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駕駛等。正是意識到電動車安全監管的複雜性,我市“331”專項行動將電動車列為三大整治對象之一。通過堵疏結合的管理,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多發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今年1至3月,全市共發生各類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32起,同比去年減少54.3%,發生室內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4起,同比去年減少63.6%,均未造成人員傷亡。本報記者璩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