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妹到漁民主播,一天賣魚一千斤,一個月賣20萬

從打工妹到漁民主播,一天賣魚一千斤,一個月賣20萬


2018年元旦,當天最低氣溫零下十二攝氏度,東平湖早已凍住,結著厚厚的冰。

還處於哺乳期的劉文珍一個人坐在自家停在東平湖邊的漁船上,瑟瑟發抖地舉著手機做直播。她的聲音沙啞、顫抖,卻透著飽滿的熱情。周圍的漁民穿著冰上防滑專用鞋,好幾人正在合力破冰、拉網捕魚。

誰也沒有想到,連著一個月在湖邊直播的她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裡成為“東平湖直播一姐”,收購了當地十多戶漁民的魚,更是將當地特色的大鯉魚、毛刀鳳尾魚賣到了全國各地。

東平湖的鯉魚是金鱗赤尾,四個鼻孔,四根鬍鬚,金光閃閃。第一次進直播間的粉絲們還以為是“錦鯉”,下單之後連連回購。

打工

劉文珍的家鄉在山東泰安市東平縣。提起東平縣,自然就想到了八百里水泊——東平湖。

這是宋代水泊梁山遺留下來的水域,湖中心有一個聚義島,是傳說梁山好漢七大水滸頭領聚會起義的地方。宋朝之後,梁山泊大部分水域漸漸被黃河泥沙淤平,明朝時候絕大部分水域都已經變為平地了,如今只剩下了東平湖和梁山泊溼地。

這裡湖水純淨清澈,水質肥沃。當地吃著天然餌料長大的麻鴨、糟魚、湖蟹等都是省內響噹噹的特產。

村民們大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東平縣的村民們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每年四月,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都會到東平縣,以非常低的價格從漁民們手中買走。村裡家庭年收入僅在3-5萬左右,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沒有什麼積蓄。

因此,村裡的年輕人初高中畢業後的出路就是去外地打工,一年接著一年,一批批年輕人從鄉村來到城市。村子裡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初中畢業後,劉文珍和村裡大多數女孩子一樣到青島的服裝廠打工。工廠是做運動服出口的,她是流水生產線上負責釘釦子的,衣服縫製好後就送到她面前加扣。

在服裝廠工作趕上外貿出貨,通宵加班都是常事,“七點開始上班,有時加班到10點,有時甚至連著好幾個通宵,第二天還要接著上。”最誇張的時候,劉文珍只能跑到廁所,假裝上廁所,在裡面蹲著睡覺。

陳吉亮是青島大理石廠的員工,離劉文珍工作的服裝廠很近。他初中畢業出來打工,也是來自山東泰安市東平縣。

一次相親中,劉文珍和陳吉亮相識。後來,兩人成了婚。

兩人一起在青島打過工、賣過衣服、擺過夜市。

劉文珍的公公做了一輩子的漁民。每年4月到9月是東平湖的禁漁期,這段時間公公也沒停下來。他帶上打魚的工具和村子裡的其他漁民一塊兒,到內蒙古海拉爾去打工捕魚。只留下婆婆一人,在家中做些農活。

一大家子常年都在外打工,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短暫的團聚。

婚後不久懷孕的劉文珍,因為羊水太多,每次吃完飯,喘不過氣,只能在床上躺著。一次和媽媽去集市上買東西,突然兩眼發黑倒在了地上。離預產期越來越近,劉文珍索性就決定辭職,回了老家。

其實在劉文珍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樸素的願望: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不再分散各地,四處打工。


留下來

回到老家後的劉文珍一直尋思著可以乾點什麼。

一天她在逛雲店加的時候,看到很多賣特色農產品的店鋪。

這些年,在外打工的時候,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老鄉們聊起家鄉的美食,她轉念一想,東平湖縣土特產這麼豐富,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最初,劉文珍到東平縣附近的專門生產土特產的工廠批發,綠豆粉皮、鹹鴨蛋、松花蛋、蘆葦葉子等等,賣得貨很雜,店鋪銷量很低,一直沒有什麼起色。

一天,一位粉絲從蘆葦葉子的產品介紹視頻中看到了湖裡的魚,過來問客服,魚能不能賣。

簡單的一問,給了她很大的啟發。

劉文珍的公公家就在河邊,從小就在父輩身邊學著打魚,常年打魚的他一直是村子裡捕魚的好手。湖裡不是靠撒網就能抓到魚的,而是要根據多年的經驗來判斷的。“捕魚,地形、天氣、魚具很關鍵。我公公知道在什麼地方用什麼網才能逮到魚。”

公公每次打完魚後,如果回來得早,湖邊上有魚販子會把魚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走;如果回來得晚,只能把魚放在水裡養一晚上。

劉文珍試著把自家的魚放到雲店加店鋪上賣。在給這位粉絲髮了第一筆刀魚訂單後,粉絲反饋:魚很新鮮。

之後,糟魚、刀魚、大鯉魚、毛刀鳳尾魚、螺絲、鯽魚,公公每天都會給捕撈的魚產品紛紛拍圖錄視頻,上架到店鋪。

除禁漁期外,店鋪主營生鮮魚類,都是從湖裡打撈上來的魚處理、冷凍後直接發貨。

店鋪的魚產品回購率越來越高,好評越來越多,銷量也漲得很快。

這樣一來,公公有得忙了,在禁漁期也不再需要出遠門打工了。

丈夫過年回家,正趕上店鋪最忙的時候,產品處理、打包發貨都交到了他身上。

劉文珍算了一筆賬,自己從前在外,辛辛苦苦起早貪黑打工一整年到手只能拿到兩萬左右。而還處於起步階段的雲店加店,一年就淨賺了五六萬。

過完年,兩人決定把所有精力都投到運營這家雲店加店鋪上去。

一家人,也在老家留了下來。


從打工妹到漁民主播

2016年9月,劉文珍開通了雲店加直播,算是農村電商行業中最早一批做直播的。

在那時,做直播還是個新鮮事,劉文珍開通後,就把這件事拋在了腦後。直到三個月後的一個早晨,懷著二胎的劉文珍起床想找件事情打發時間。

她找出了一直放在角落積灰塵的手機支架,把手機放在支架上拴在船頭。公公婆婆開船打魚的時候,她打開了手機裡的雲店加直播間。

直播間就像是一個錄像機,記錄著公公婆婆出船後的一舉一動。

公公在船頭撒網收網,婆婆在船中把網內的小魚裝入盆中,兩人都自顧自地忙著手頭的工作,不看鏡頭也沒有互動。而在家的劉文珍則像小助理一樣,拿著另一個手機,回覆著粉絲們的問題,“萬一有人問我公公婆婆,他們在湖裡打魚工作也不會看手機,只能我發消息和粉絲們互動。”

早上八九點鐘出船打魚到下午四五點收工回家,每天累計觀看人數都超過了三四千人。

劉文珍這才後知後覺,自己的直播間爆了!

在這個“主播不說話”的直播間裡,最開始進來的粉絲都默默地看著,偶爾才發幾條消息。到後來,越來越多的提問在直播間裡刷了屏,她趕緊在互動區回覆粉絲,但一下子就被後面的消息刷了過去了。

觀看人數雖然很高,但實際下單量寥寥無幾。“我在後臺解決不了大家的很多問題,有的時候就跑單了,銷量雖然很低,但也算積累人氣了。”

劉文珍堅持每天直播。她人在哪兒,直播間就播到哪兒。上午出船打魚,中午驅車回家,下午殺魚打包,甚至是吃飯聊天,全都在直播,甚至有時候一天連續直播十五個小時。摘櫻桃、採蓮蓬、割蘆葦葉、做綠豆粉皮、包裝松花蛋,所有流程都在直播間看得清清楚楚。直播間的成績一天天穩步增長。

2018年元旦,劉文珍一天就賣了八千多元。

1月份的東平湖,結著厚厚的冰,不能打魚了。

但為了讓粉絲能夠有代入感,還在哺乳期的劉文珍決定去湖邊做直播。早上八點左右吃完飯,她把孩子交給公公婆婆,自己穿上厚厚的衣服,坐在船上開始直播。

雖然不能出船打魚,但可以冰上拉網。村子裡的漁民們穿上專門的防滑鞋,冒著刺骨的嚴寒,破冰拉網捕魚。

她從早上八點,一直播到下午四點多鐘。有時候中午來不及吃飯,就在漁船上坐著,天寒地凍的,實在太冷了就站著直播。

那年的元旦,她每天早出晚歸地在湖邊做打魚直播,丈夫則負責打包發貨,一個月就將近賣了20多萬。

很多剛進來的粉絲看到東平湖的風景和剛從湖裡撈出來的魚蝦,也忍不住下單。如今,在非禁漁期,每天的捕魚直播平均都有100餘個訂單。

農產品的“紅娘”

自家的魚賣完了,劉文珍還幫村裡的漁民們擴大銷量。

每次,她會提前給漁民們說好,今天打的魚不用賣了,她會來收。打魚結束後,他的公公開著三輪車到各家各戶去收魚,回來分揀,現場稱重,所有的過程都是在直播間裡可以看到,粉絲們直接下單。

以前,漁民打的魚在本地集市裡賣不完的,會被外地的收購商成批收走。如今,附近十幾家漁民們都會把魚直接放到劉文珍的店鋪上賣。她給出的收購價會比收購商的價格平均每公斤高出3-5元。

打開“陳魚兒農家食品”雲店加店鋪,有一件寶貝的圖片特別醒目——一位老人左右手分別拿著一把蒲草扇子,圖上還寫著“公益助殘、扶貧扶志”八個大字。

這位老人13歲的時候得了骨癌,右腿截肢。平時在村子靠理髮、修鞋為生。近幾年他學會編制蒲草扇子,工藝越來越成熟,還帶領著鄰居一起編。

一次,劉文珍去縣裡開會,認識了這位老人,當即決定將他編的蒲草扇子,放到店鋪上賣。蒲扇的銷量一直都很好,特別在夏天,昨天短短三小時的晚間直播間,就已經賣出了一百多把蒲扇。庫存不夠,粉絲們也特意提前預定,慢慢等著老人編。

一到夏天,村子裡無論是捕魚的還是種地的,都到了農閒的時候沒有活幹。而這時,正是劉文珍店蘆葦葉賣得最火的時候。割蘆葦葉的地方離家近,劉文珍就組織村裡的婦女一起割蘆葦葉,一個月還能有八百到一千二左右的工錢,大家都非常樂意。最多的時候,劉文珍一共招了50多人。

前段時間,刮來一陣大風,把蘆葦葉子都吹沒了。劉文珍又看上了湖裡的荷花和蓮蓬。7月,山東東平湖上的荷花開了。劉文珍準備要搖著船去摘蓮蓬,拍荷花,菱角。

如今,劉文珍一家團聚、不用出去打工的心願早已實現,這“東平湖直播一姐”也用自己的店鋪和直播間,讓更多的村裡人留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