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小時候孩子常常會犯錯誤,有些性子急的家長很可能用暴力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方法確實能夠立竿見影,但是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卻很大

從小就捱打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常常質疑自己,無法擁有自信。一些家長總以為這是嚇唬人的,還振振有詞地說,誰小時候不捱打,現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如果家長知道,孩子小時候捱過打和沒捱過打的區別,就不會那麼說了。“打”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寶爸寶媽們使用的時候,要謹慎。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同期實習生能力相當行事不一,一個積極一個怯懦,顯現父母教育

公司今年來了兩個實習生,小李和小王,能力都差不多,而且畢業於同一所學校。主管要在實習期間,通過他們的表現,決定留下一個人。

一天晨會,主管特意留了一個不是很難的項目想給實習生機會:“我手裡還有一個項目,大家誰能接一下?”大家都知道這種項目,明顯是留給新人做的,所以沒出聲。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主管接連問了好幾遍,兩個新人還是沒有動靜。主管沒辦法了只好說:“既然沒人主動,那我只能點名字安排了……”話音剛落,小王就舉了手:“我來吧,主管。”主管讚許似的點了點頭,把項目分配給了小王。

小李卻小聲嘀咕:“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前輩都不敢的項目還主動接。”幾天後,小王出色的講了自己的方案,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讚許。小李有些沮喪,他沒想到小王能夠做得這麼好。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會後,主管有些失望地對小李說:“年輕人要加把勁了,職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下班後,小王在和家人分享喜訊,而小李則孤單地坐在工位上

同事上前安慰,小李自嘲似的說:“我倆是同學,每次他不論做什麼他父母都會鼓勵他,而我爸媽只會打擊我,反正小時候我也被打慣了,無所謂了。”

小時候捱打的孩子與不常捱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哪些不同?

小時候捱過打與沒被打過孩子的區別,不是沒有差異,只是在孩子未來才會顯現出來,各位家長別再忽視了。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1)常被打的孩子會自卑

當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以後就會有競爭,有自信的孩子能夠抓住機會,讓自己得到提升。相反,那些內心比較自卑的孩子總會錯失機遇,離成功越來越遠。

小時候經常捱打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慢慢地就會形成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會根深蒂固地存在,進而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而那些經常在鼓勵聲中長大的孩子就會充滿著自信,他們更加樂觀更積極,喜歡有挑戰的事情。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2)常捱打讓孩子形成暴躁的脾氣

溫和的性格容易讓孩子獲得更多朋友,這樣未來的路會更好走。如果孩子性格急躁、易怒,那麼就會讓周圍人不敢靠近他,從而錯失很多合作的好夥伴。

父母的暴力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讓他們變得很暴躁。這種性格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想讓孩子有出息,一定要減少暴力行為。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小時候孩子不懂規矩犯錯是正常的,父母可以懲罰孩子,但是要注意分寸。千萬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教育孩子,否則“打”只是宣洩自己的情緒而已。建議大家用更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自己哪裡做錯、督促其及時改正。

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的孩子,步入社會後的差距很大,和想象不一樣

今日話題:寶爸寶媽們,你會打孩子嗎?因為什麼?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