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禪法之概覽

南傳禪法之概覽

喜戒禪師講解

南傳禪法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直接內觀,依據《大念住經》方法直接修觀;二是先止後觀,即先開發心的專注力,待證得禪那之後再修觀禪。下面就本人所理解的南傳各禪法做一概要介紹。


1、馬哈希(Mahasi,1904~1982)

內觀禪法一般都是從觀呼吸或觀身體姿勢開始的,而此禪法則是從觀腹部的起伏開始,有爭論說此法未見於經論。個人認為觀腹部起伏與觀呼吸原理是一致的,乃是身念住的一種修法。禪法要求行者在觀照的同時進行標記,而且禪修中不必侷限於觀察身體的目標,而是身、受、心、法四個方面的目標都可以觀照。哪個目標比較明顯,就觀照哪個目標,根據情形而切換目標。具體可查閱馬哈希尊者講述的《內觀基礎》、《內觀禪修:基本和進階練習》、《毗婆舍那講記》等中文資料,以及其弟子的開示,如恰宓尊者的《開啟智慧之門》、班迪達尊者的《禪修心鑰》、沙達馬然希尊者的《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以及喜戒尊者的《正念的四個練習》等;

馬哈希禪法現在是緬甸的主流禪法之一,這個禪法的標準化和國際化做得較好,容易推廣與複製。其第三代弟子比較知名的如,雪吳敏的弟子焦諦卡、德加尼亞;班迪達的弟子卡瑪蘭迪;恰宓的弟子智光等。其中卡瑪蘭迪在國內辦的禪修班已比較容易參加。


2、帕奧(Pa-Auk Tauya,1934~)
帕奧禪法屬於典型的先止後觀型,強調心的專注力。該禪法比較嚴格地遵循《清淨道論》上所記述的修法,具有較強的定力開發系統。初學者以觀呼吸入手,一直要上到四禪八定,再進行觀智的訓練。在國內叫“止觀禪法”,可詳見帕奧《正念之道》、《如實知見》、《智慧之光》等,臺灣悉達多學院編著的《掌中之葉》,以及其弟子瑪欣德尊者、吉祥尊者、道澄尊者、善戒尼師、燃燈尼師等的禪修營相關開示。

帕奧止觀禪法在國內是比較熱的,在很多城市都有共修群。西雙版納上座部佛教的瑪欣德尊者是帕奧禪師的弟子,馬來西亞的吉祥尊者、臺灣的道澄尊者等,也都是帕奧系的華人禪師。


3、葛印卡(Narayan Goenka,1924~2013)

葛印卡禪法強調從身體感受入手。從四念住修法來說,此禪法乃是主修受念住。密集禪修中前三天是觀呼吸修止,待心平靜下來之後,才開始內觀。葛印卡有一篇開示,名為《佛法中感受的重要性》,對通過觀察感受證悟。《十日禪修開示》也有詳細的說明。

由於葛印卡本人是居士身,不大強調宗教的儀軌。他的禪法修學者,不侷限於佛教徒,其他宗教人士很多。他將內觀禪法引入監獄的服刑者,並取得良好效果。這與他就內觀而講內觀是分不開的。


4、隆波田(Luangpor Teean,1911~1988)

即動中禪,此禪法主要是結合手部的十四個動作,在密集修行期間,也與步行禪相結合。個人覺得手部姿勢的動中禪,與行禪原理相似,都是要覺知每個動作當下的身與心的實相,以觀照當下的身心來練習覺知力。觀察身體的姿勢,按說是身念住修法;但此禪法其實是借觀察身體姿勢去覺察心念,所以其實是心念住的禪法。具體可查閱隆波田的《致覺行者》,隆波通的《動中禪原理》。

因此禪法簡單直接,避開了複雜的經論思辨,而比較容易上手,在國內已有一些影響力。當前在泰國主要由隆波通在主導,隆波通也經常來國內指導禪修,主要在溫州的仙岩聖壽寺和嘉興的石佛寺。


5、孫倫(Sunlun, 1878~1952)
與泰國隆波田一樣,孫倫也是農夫出身,基本不識字。這個禪法特別強調密集的功夫,集中在直接去感受,特別是疼痛感。行者須端身正坐,不動地去感受身體的苦受,努力克服痛苦及散亂心,盡全力注意自己的強力呼吸來使心集中起來,接著再深入去做內觀的修行。使用感受,尤其是苦受,是孫倫禪法最特別之處。孫倫禪師要求:“嚴格地正念於接觸的警覺。如果抽筋,不要動;如果癢,不要動;如果疲倦,不要休息。”這個禪法是比較猛烈的,需要由深度的勇氣和高度的努力。


6、阿姜摩訶布瓦(Maha Boowa, 1913~)
此禪法也傾向於先止後觀。禪師鼓勵初學者首先建立初步定力,然後使用這種專注力,去觀察身體各部分的特性,然後再觀察心的特性。他認為訓練定力的方法有三種:觀三十二身分、專注憶念佛法僧、觀呼吸。具體方法可參見曾銀湖所譯《四念處》。不過禪師在《以智能開發三摩地》一文中也提到,並非所有人都必須“以定修慧”,不同的人個人習性不同,修行方法不應一概而論。對於那種修行環境干擾較多、心受到比較大的壓力、性情喜歡思維者、比較難於讓他們先證禪那者,應先借著智能來訓練心,才能獲得專注,待專注力穩定之後,再開發更高智能的慧,這叫“以慧修定”。此觀點比較好的調和了南傳禪法中純觀型與止觀型的分歧。


7、阿姜念(Achaan Naeb,1897~1983)

念禪師可能指示來訪者舒適地坐著,然後要求他們不要動。而訪客很快就會自動地改變姿勢。“等等,不要動!你為什麼移動呢?還不要動。”念禪師的教學就是如此,直接指向苦的最明顯根源──我們的身體。她指導行者觀照日常生活與動作中出現的苦的因果,直接地認識在任何姿勢下的身與心。觀察日常的行住坐臥各種姿勢,不間斷觀察這些姿勢的苦的因果,從四念住修法來說,應是身念住中的觀姿勢修法、受念住,以及心念住三種修法的結合。這個禪法也是要忍痛的。詳情可查凡拉達摩翻譯的《身念住禪觀修法》。


南傳禪法之概覽

阿姜念著

8、佛使(Buddhadasa,1906~1993)

佛使尊者是泰國比較前衛的大師,他說的話一般禪師都不敢說。他重經而輕論,對南傳人所信奉的《阿毗達摩》和《清淨道論》有諸多批判,認為論著不過是後代論師之作而已。他建議行者應迴歸到巴利五部。他的開示如《生命之囚》、《生活中的緣起》、《一問一智慧》等,斥破了很多修行人的誤區。關於實修,他認為通過自然方式產生的專注力,通常已經足夠用來內觀,而經由密集的系統訓練得到的專注力,不但超過內觀的需要,而且由於禪定帶來的極度快樂,很容易成為證悟的阻礙。在他的禪修營,可以自由練習各種修行法,他主張弘揚自然的內觀。


9、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

阿姜不強調任何特別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勵人們參加快速成就內觀或開悟的精進課程。在正式的靜坐裡,他教人先觀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生活簡樸,保持自然,以及觀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訣。阿姜查的禪法應該是以心念住為主的。他的開示簡單明瞭,直指人心,善於打比喻。比較著名的有《森林中的一棵樹》、《為何我們生於此》、《對臨終老人的開示》等。


10、如是

如是老師強調行者應依止《大念住經》,他非常強調身念住,認為首先應從觀察自己身體入手。他總結了一套修法,名曰“身念住內觀法”的禪法,要求行者以持續觀察身體組成部分的七共相,即三十二身分,這在《大念住經》應是“觀不淨”這一部分。

個人認為如是老師在講解禪法上,他比較少用過於專業的佛教術語來講解禪法的理論,這使人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對現代的文化人。個人認為他在講解身念住內觀法卓有成效,本人受益良多。


接下來順便也說一下兩位大乘系的法師,一位是臺灣的空海法師,另一位是一行禪師(越南)。空海法師以阿含經為綱,弘揚的是解脫道;而一行禪師則是正念禪修,他比較注重觀呼吸,對南傳巴利聖典有較深入的研究和實修。


11、空海法師

空海講的觀呼吸,是安那般那念十六勝行。強調如實觀身體在呼吸時的起伏,以及全身的感受。他主張不僅要觀身心五蘊,而且要在大自然中修禪,獨創了農禪,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詳細在《四念處禪修開示》中有講解。空海強調解脫道,集中在《阿含經》。空海法師比較推崇南傳實修精神,教義方面集採各家之長,包括大乘經典如心經、壇經、金剛經,特別欣賞老子的道德經,他還兼顧了後人本心理學的肯·威爾伯,以及印度的安東尼·德·梅勒的著作。


12、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強調正念,以觀呼吸入手,連接身心。他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禪,比較強調修禪的喜樂。一行是大乘中注重南傳修法的禪師,他認為《大念住經》、《安般守意經》以及《勝妙獨處經》這三部經是修行人最重要的經典。詳細可查閱《正念的奇蹟》、《生命的轉化與療救》等書。


巴利《大念住經》一共記述了二十一種觀察方法:其中身念住十四種:觀呼吸、觀姿勢、正知正念、觀四大、觀不淨、以及九種觀屍體;受念住一種;心念住一種;法念住五種,觀無蓋,觀五取蘊,七覺支,觀六內入處和外入處,四聖諦。這部經介紹了整個系統的修法,但並非要求行者每種方法都要修習。在具體的實踐運用上,不同宗或系在入門法、側重、以及先後次第等,並不盡相同;還有些則是禪師根據自己的禪修經驗總結和歸納而成的禪法。不過,大多數禪法都是從身念住開始,這可能是由於:身體目標比較粗顯,容易被心所識知;同時而且身體是心應當看清的首要目標,否則連有身見都破不了還怎麼徹證到無我呢。


首先是定力的修法,各派差異較大,其中以緬甸的馬哈希與帕奧的分歧為著:馬哈希認為行者不必專門先證得禪定,而是可直接修觀,定力在修觀過程中自然會生起,即所謂“純觀”;而帕奧則認為必須先有禪定(最好四禪八定都修成),從禪定出來之後再修觀,沒有定力就不能修觀,所謂“止觀”。


其次是觀呼吸用來修定還是修觀,很多行者的理解也不一致。我查過能找到的各派開示或著述,其中葛印卡、一行禪師與帕奧的解釋分歧較大。純觀行者的觀呼吸主要是為了攝心,使身心平靜下來以便快速修觀;但如果把觀呼吸當作四念處來修的話,那就是修安般唸了(即安般唸的十六勝行)。帕奧在《正念之道》中講觀呼吸時,依據的是《清淨道論》中的解釋,認為第三階段中的“身”是氣息身的身,而不是身體的身,他要求行者要關注於呼吸的初中後三個階段。而葛印卡則在《葛印卡文集》的第二十四篇《烏巴慶內觀禪修之古老根源》中談到,安般念第三步中的“身”應是身體而不是氣息身,他認為《清淨道論》把“身”解釋為“氣息身”是不正確的。一行禪師則與葛印卡的觀點驚人地一致,他在《我的一個修行觀點》一文中提出,《大念住經》和《安般念》並未明確說到四禪八定;他認為強調禪定,應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後,經論的修法和解釋可能受到了外道教義的影響。


分歧主要源於對論藏的理解。忠實於《清淨道論》和《阿毗達摩》的相關法義,則修法上比較推崇定力訓練。而重視《大念住經》的,往往重視觀慧的訓練。相比緬甸禪法,泰國禪林普遍不太重視論藏,比如阿姜查、佛使尊者、隆波田等,他們強調實修,不太重視論藏。


如是老師認為,禪法的不同,只在於修定方法上的不同,而不存在於修慧上。有一條是肯定的:四念處乃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只要依據的是四念處修法,那麼問題就不大。整個南傳佛教都是踐行《大念住經》,只不過修法的側重和次第有所差異。相比之下,北傳比較輕忽四念處修法,要麼是念誦佛號往生極樂,要麼就是參公案、參話頭,或是拜懺、持咒或觀想。


個人認為,修法還是應當依據《大念住經》和《安那般那念》,必須通過自身實修來體悟。聽這個說聽那個說,很容易迷失。誰都在說自己的禪法是最好的。


南傳禪法之概覽

阿毗達摩實用手冊,善戒法師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