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寻踪》——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飞雪寻踪》——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作者:鹤鸣九皋

说心里话,让我来给《飞雪寻踪》写序,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难者有三。一则,我对“驴友”“户外”等等,所知甚少,甚至可说是孤陋寡闻。二则,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虽时时心向往之,但足迹所向,少之又少,更遑论行家眼中的“非著名山脉”?再则,以我之人生阅历,对不惮艰险,不辞劳苦凌绝顶者内心之种种感触,恐不能深切领会之。

因此,读罢《飞雪寻踪》,惟有震撼。


《飞雪寻踪》——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震撼于行。俗务缠身不堪其累的一飞诸人,如何能抛下万端,义无反顾投入神奇峻险之大自然?心作何想?意有何图?原动力何在?俗务又如何得脱?名利迷人眼,吾身长羁绊。驴友如一飞等人者,真令人羡煞!

震撼于色。“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果如王安石所说,“常在于险远”?“山间景色优美,秀峰迭起,终年不化的积雪让人叹为观止。原始森林,高山草甸,荒凉壮观的巨大乱石堆,尽显诱人的苍凉自由之美。”这只是“青山无语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年琴”的太白山。夏诺多吉、仙乃日、央迈勇,还有大小五台,贡嘎、四姑娘山、年保玉则等等呢?

震撼于心。长途重装,出没于奇峻峭拔之高山深谷间,荒山野岭,人迹罕至,天不可测,路不可知,生死只是半步之遥,瞬间之事。然而最终能安然无恙者,除了坚不可摧之意志与同生共死之精神,还能有什么?


《飞雪寻踪》——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户外,是一种生活状态。”也许是中国最有名的户外驴行者的王石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自己在将要离开世界时,才遗憾本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体验更多人生的乐趣。”王石的话,是不是说出了所有驴行者的心声?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难道不像我一样,游走在水泥丛林,虚拟空间,“贪嗔痴慢疑”落满于心,早已拂拭不掉?眼睛看到的只有功利之途,耳朵听到只有靡靡之音,有心回归自然,奈何有时间不够之忧,囊中羞涩之虑,辛苦劳顿之畏,涉险蹈危之惧。搔首踯躅,良久作罢:有好机会再说吧!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劳于心。迷于色。困于行。这不正是我们最惯常有的状态吗?一飞诸人,有时间吗?有金钱吗?有胆气吗?万事俱备吗?但他们能在急忙、慌忙、匆忙、奔忙中将心停下来,去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我的,属于天地人的安宁、纯净、心悟与升华。我想这也才是人生的真谛:人活一生,完全活得是一颗心。成功不是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只是一颗温暖净静的心。

其实,《飞雪寻踪》读来,远没有我这么故作深沉。其中的情趣与幽默俯拾皆是,知识、感悟相携并生。再加上锐气淋漓的图片,精短睿智的语言,让人不自觉会沉浸其中,唇齿生香,两颊生风——不烦多言,读者自去品读可也。

有总结者言,“释放个性,感受自我内心的宁静;对话天地,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帮互助,团队合作,追求人与人之间纯净的真挚情感;崇尚科学,反对冒险,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些都是户外运动的品质与真谛,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应倡导的优秀品格。”一飞者们的追求,不也正是我们人生的终极追求吗?

儒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佛家说,山水有灵音。道家说,逍遥游。“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日的驴行者,其实早已超越普通的“游”的境界,而在不停地挑战自我。有无限天地,自在山水更远处。释放心灵,感知造化,有所敬畏,勤行不殆,这才是真正丰满的人生。

说实话,我常常迷惑,为何那些高僧大德,都会选择在深山老林驻身?我也常常在想,身处数千米的巨山大川,难道不是住在天上吗?天上有神仙吗?白云深处那些耐得住清寒寂寞的人,是得道的神仙吗?我想是的!莫怨其境太冷清,莫怨常人迹罕至,只因神仙在山里,凡俗能得几人知?

其实,私心下,倒祈盼越少人去越好。否则遍视环宇,还有净地否?

不知一飞兄可以为然?

谨为序。

2011年12月7日,大雪时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