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著歷史幽香的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幼兒園歲經百年,是中國近現代學前教育的縮影。這裡有不可複製的人文根脈,有不可跨越的專業積澱。每一片樹葉,每一簇花草,每一段石板路,都記載著成長的感動。
黃珊就是在這百年文化的薰陶中紮紮實實成長起來的一位總園長。33年如一日,堅定篤行的專業信念、執著堅韌的專業追求、樸實無華的師匠氣質,如培育在百年樂園中的一粒花籽,破土、開花、結果。從一位普通教師、主任,蛻變為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以及北師大實驗幼兒園這所學前教育“黃埔軍校”的掌舵人,黃珊篤定而從容。
於黃珊而言,傳承百年蒙養,創新教育改革模式,辦“負責任、高質量、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是她作為掌舵人的初心使命。她以管理的尺度、知識的寬度、專業的深度和人情的溫暖度,打造了一支業務精良、思想過硬的高素質教職工隊伍。將“把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化學前教育機構”作為共同願景,黃珊帶領眾人齊心勠力,砥礪前行。
傳承與發展,明晰百年教育理念
1934年,時任園主任(相當於現在“園長”一職)的焦真提出:作為師範大學的附屬幼稚園,對於教育有倡導開新之責任。2015年,擔任總園長的黃珊將“蒙養百年,倡導開新”定為實幼的文化理念。跨越八十餘載,過去與當下遙相輝映。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黃珊帶著研究團隊梳理園史,如同在大海中打撈珍寶。從1915年的“培養健全之國民而為國民教育之基礎”,到1934年“培養兒童健美快樂生活”的教育目標;從1918年老照片裡孩子們潔白整齊的圍嘴,到1952年餐桌上的乾淨桌布和別緻插花;從56天以上嬰兒的戶外睡眠到為幼兒健康而實施陽光浴、空氣浴、水浴……師大實幼秉持的教育信念,是生命對生命的傳承與守望。
找到了代代根植的基因,“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黃珊的思想中水到渠成。“任何方法的採用都要基於孩子的發展規律,有利於孩子的主動發展就是適合的,反之就不成立,偏離孩子需要的教育,是成年人為了自己的需要強加的教育。”教育不是成人的“一廂情願”。尊重、民主、和諧、開放,處處閃耀在黃珊的兒童教育觀中。
她把自己定位為“承前啟後的火炬手”。傳承包含著發展的內涵,而發展是置於傳承中的創新。從促進幼兒和教師主動發展出發,她帶領研究團隊完善發展課程體系,出版幼兒園管理與教師培養叢書,其中《幼兒園規範化管理指南》一冊,被譽為“幼兒園管理的百科全書,適應新時期的重要成果”。
課程的建設最終是為教育對象服務的。著眼祖國未來,培養世界公民,是黃珊對教育目標的思考:“我們要培養具有‘樂’‘愛’‘禮’‘智’‘美’品質的新時代兒童,藉助身邊資源為其提供廣泛的生活體驗,讓幼兒多感知、多參與,促進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習慣,激發學習興趣。”
黃珊給記者講了個生動的故事。一次,校本部園的孩子在窗外的玉蘭樹上驚喜地發現兩隻斑鳩在築巢孵蛋。黃珊得知後,立刻尋找大學資源,取得信息技術學院、環境資源學院的大力支持,通過在鳥窩裡安裝攝像頭及投屏,將本來只有一個班能看到的場景實現了全園共享。大家一起期待雛鳥破殼的一天,由此衍生出認識鳥巢、斑鳩、孵蛋等生動的課程,孩子們興致盎然地搭建了各種各樣的鳥窩。然而,就在孵化即將成功前,鳥蛋不見了,斑鳩也消失了。調出錄像才發現,是烏鴉霸道地趕走了斑鳩媽媽,吞掉了一個蛋,銜走了另一個。所有孩子都清晰地看到了錄像的全過程。
“沒有必要跟孩子遮掩,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黃珊的語調清淡而和緩,卻點出了教育的高度。
生老病死,草長鶯飛,孩子們遲早要明白真實的食物鏈條,怎樣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機、發揮善良的力量?教師們集思廣益,產生了方案:發動孩子們給斑鳩媽媽寫信,園所的各個角落掛滿了圖文並茂的信箋,“斑鳩媽媽不要難過”“歡迎明年你再來下蛋,我們陪你”;請來專家給孩子們普及生物知識,講解自然規律;集體安裝人工鳥窩,迎來了新的鳥類;孩子們依據經歷繪製了中英文繪本《斑鳩的故事》,創編了精彩童話劇……
“尊重兒童,研究兒童,促進兒童主動發展”是黃珊對“以兒童為本”理念的解讀。從孩子們的生活和興趣出發,根據其發展各個階段的不同需要提供有利環境,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終將描繪出成長最精彩的軌跡。
放手與幫手,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幼兒園的生命線。黃珊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從招聘到培訓、從考核到晉級、從師德到技能,她都統籌規劃、親力親為,把好每道關。
人是發展的決定要素。為了確保人才的質量,黃珊很多時候會“漂”在招聘的路上,各大高校、招聘會場、在線錄聘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幼兒園近800名教職員工,入職教師近90%由她親自把關,“作為幼兒教師,底色一定要純真,這樣才能培養出真善美的兒童”。在甄選人才時,黃珊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錄聘程序。強調製度面前人人平等,人才選聘德能為先,更具有“一碗水端平”的說服力。
培養人,在黃珊的隊伍管理中佔重要的地位。2012年,她因地制宜,成立北師大學前教育培訓中心,提出了“突出實踐培訓特色、堅持需求性培訓原則、建立層級化培訓體系、建構中心與各園交叉互補的培訓網絡”的引領性方向。在她的指導下,培訓中心為教師建構起內外一體的專業化支持系統,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優秀資源平臺。黃珊不僅是培訓中心的導師,還是每期教師培訓的核心講師,用自身的專業思想、教育智慧、人格魅力,引領著教師們朝“四有好老師”的目標不斷邁進。每個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是幼兒園熱烈而隆重的儀式,全體教職工齊聚一堂,黃珊先後邀請黃會林、吳以嶺、林崇德等資深教授、名家名師開設專題講座,讓教師們在開闊的視野和文化的浸潤中陶冶情操、提升素養。
不僅對孩子寄予世界眼光的培養策略,對教師成長,黃珊也具有國際視野。“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像一個地球村,實幼教師一定要用開放的眼界和胸懷去吸納世界各地優秀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從2012年起,黃珊帶頭並激勵教師們踴躍參加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國際研討會,多次做專題發言,博採眾長。同時,她非常注重與美國、芬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際友好學校的往來,以相互借鑑實現交流合作、共贏發展。
“學完之後怎樣作用於自身的工作?能否運用到孩子身上?”黃珊關注教師們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不管是環境的改變,還是師生有效互動的增強,抑或教學層次的豐富,要結合園本實際,去學習、去思考、去創新、去改變。”
一次,一名骨幹教師到芬蘭交流,回來後接手了一箇中班,由於經驗不足,家園共育工作遇到了困難。這位教師主動向園所申請,想嘗試芬蘭一對一家園約談的方式。接下來兩週裡,她利用大量業餘時間分別約談了30多個家庭,獲得了家長的高度信任。也是由於她的大膽嘗試並取得成功,一對一家園溝通逐漸推廣開來,被納入其所在園所的保教制度,家園共育的力度大大增強。
教師們通過“走出去”獲得的歷練與提升,如黃珊期待的一般美好。“注重教科研,培養學習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我們的優良傳統。”黃珊為此深感自豪,而她本人恰是教科研傳統的受惠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黃珊先後參與過馮曉霞、龐麗娟、劉焱、劉佔蘭等學前教育專家的課題研究,在那段“養分”富集的歲月裡,黃珊積攢出一份難以複製的履歷。如今,黃珊建構了研究中心、分園課題組、實驗班教師、外請專家四位一體的教育研究共同體,有效提升了園所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在師大實幼,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師卻手握各類用書。黃珊始終相信,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班級在集體的環境中的興趣點也未必一樣。她鼓勵骨幹教師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自主創建主題課程,發揮中堅力量的教學優勢;而對於工作一至三年的新教師,她會為其提供成長的“柺棍”,和研究團隊編寫《新教師發展課程使用手冊》,讓他們參考優秀的課程和案例,同時依舊保留其靈活變化的自主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黃埔軍校”的“門檻”很高,然而邁入的教師總能找到歸屬感。黃珊的智慧是幫他們找到各自跳起來能夠摘得到的那枚“蘋果”,助其找到職業價值實現的恰切途徑。有些既定規則是約束,也是充滿機遇的挑戰,給教師空間,也給教師幫手,黃珊收放自如。
寬與嚴,打造管理精銳部隊
當前,師大實幼已擁有一園八址、三中心。如何運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形成齊頭並進的合力,是黃珊考慮的核心問題。她立足長遠,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管理觀,採用規範化管理、均衡化配置、個性化發展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學規範、系統全面、運行高效的集團化管理體系。
集團運行並非一個人能完成的戰鬥,講究的是高效協作,幹部隊伍的鍛造成為黃珊工作的得力抓手。黃珊把集團管理的分寸拿捏在“規範”二字,用建章立制來解決問題。比如對待教師流動率,她一方面抓文化建設,一方面給執行園長定指標,碰線後會單獨“拉警報”。用她的話說,“任何事情總有‘度’”,並演繹出“尺度、寬度、深度以及溫度”的具體內涵。
“尺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的園長在專業上久經考驗,‘有所為’是必然的,關鍵是‘有所不為’,比如管理的公平性和能否抵禦職務之便帶來的誘惑;寬度是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所學不僅侷限於學前教育領域,不單聚焦細節,學會跨界,有全局意識,才會有潛力;深度是專業能力,有深度方能引領教師做專業的事;溫度則是和諧的‘調節劑’,當一個人與自我、他人和環境都和諧了,才能產生人生髮展的長久動力。幹部要以身作則,以情感留人、專業留人、幹部形象留人、人格魅力留人,最終將人才留在園所裡。”
牡丹分園執行園長夏華穎,在黃珊的引領下,已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新手園長。在夏華穎履職初期,黃珊前來參加園所活動,發現走廊上孩子的作品非常有特色,於是夏華穎介紹了指導教師王竺的情況——這位年近半百聘任制的老教師始終兢兢業業,特別勤於研究。黃珊叮囑夏華穎,務必樹立好王竺老師的典型。2019年,王竺即將退休,黃珊特地趕來參加園所為王竺舉辦的教育經驗交流會,並帶來了讚美她的詩朗誦:“我是一片葉,不會吟誦,不會歌唱,只求生死都有用,沒有虛度時光……”那一幕動人的場景,久久留在了夏華穎和同事們的腦海裡。“黃園長以身作則,親力親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夏華穎感慨萬千。
日常生活裡,黃珊是同事的“知心姐姐”,和煦與達觀總能令旁人的陰霾一掃而空。她成立“心靈驛站”,每一位遇到困難的教師找到她,黃珊總能冷靜分析,給出適宜的解決方案。在執行園長們看來,“黃珊的一系列做法詮釋了教育的本質,她的為人處事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門內與門外,貢獻優質資源促教育均衡
“為人師範者,當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早在1950年,師大實幼就成為蘇聯專家支持中國學前教育的實踐基地,為新中國首批學前教育幹部的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今,師大實幼成為中國學前教育的領跑者、示範者,黃珊更將為學前教育共同發展盡責當作了使命。她以對外培訓為載體,每年接待外省市培訓上千人,為全國各地幼教同仁傳經送寶。
“堅持精準支教、以點帶面,在老少邊窮地區培植實驗園,讓它們成為當地的引領者,讓優質教育在那裡紮根。”這是黃珊的支教原則與策略。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實驗幼兒園連續11年的幫扶,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從2009年始,由黃珊親自帶隊,展開了“大愛無邊,心繫邊疆”的系列支教活動,以阿勒泰地區實驗幼兒園為示範點,形成了“地區帶動縣(市)、縣(市)帶動鄉(鎮)村”的輻射網絡,推動了整個阿勒泰地區學前教育的迅速發展。
類似經歷在黃珊的履歷裡,如海邊拾貝,俯身下去便是一枚,卻刻畫著斑斕的色彩。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災區牽動著華夏兒女的心,當地成年人要投入救災工作,年幼的孩子無人看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在時任理事長的馮曉霞的倡導下,迅速啟動了“流動幼兒園”的災區兒童援助項目。接到邀請後,黃珊迅速組織3個梯隊的預備人員,率先帶領4名教師奔赴災區。結果到了當地,黃珊發現她根本不能回來:“
每天餘震不斷,暴雨不停,這樣危險的情況,不能讓其他人再來,只有我在是最放心的,就告訴大家由第一批人堅持到底。”接下來的22天,黃珊和教師們在綿陽市安縣安營紮寨,在每天時有時無的教室裡、帳篷裡和67名2-12歲孩子共度了一段艱苦卻暖心的日子。她們從分析災後兒童心理需求入手,以愛和溫暖為主題,採用音體美及故事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為了儘快拉近距離,黃珊讓孩子們給教師們起名字,她便有了“蝴蝶姐姐”的稱謂。漸漸地,怯生生的眼神消失了,教師和孩子們融為一體,孩子們對教師傾訴內心……直到今天,黃珊依舊和他們保持著聯繫,以愛的力量,傳遞人間的溫暖、關懷與希望。
“流動幼兒園”之後,黃珊先後派管理幹部及教師赴綿陽、江油、西昌等地,不間斷地輸送優質的學前教育,對當地學前教育的災後重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支教工作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加快貧困邊遠地區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師大實幼始終積極響應號召,服務與支援偏遠地區的學前教育。2007年以來,幼兒園支教足跡遍及新疆、甘肅、雲南、四川、江西、陝西等地,派出支教支援人員150餘人次,培訓人員達萬人,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餘年的積澱,如今為北京市提供了近4000個學位,師大實幼一直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我們要堅持教育初心,永葆教育情懷,儘可能讓更多的孩子能享受高質量的、專業的學前教育。”從畢業後進入師大實幼,黃珊跟著園所一路發展,深厚的情緣伴隨芳華流轉。也是得益於充實而豐富的歷練,黃珊直言內心變得強大無比,令她在外人看來需要十二分緊繃精神的位置上,顯得舒展而自如。把任期只看為“歷史的一個階段,需要給未來的幼兒園和接班人打下好基礎”,她想做的只是靜下來,簡單專注、拼盡全力、問心無愧,足矣。
記者手記
採訪黃珊那天,已經踩在了2019年的尾巴上。幼兒園內的老樹,葉片腳步翩躚地奔赴季節的邀約,枝頭卻不寥落——新春裝飾和孩子們的作品掛在枝丫上,點綴著七彩燈。大自然的靜美與孩子游戲的歡聲笑語,被溫柔而熨帖地糅合為一體,包裹在百年老園的懷抱中。
在這裡,時間彷彿被拉長,沉靜的氛圍聚合出磁場。如同教育本身,於無聲處、於細微間發生,是喚醒而非灌輸,是過程而非結果。百年有園,是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幸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與職責。從黃珊的細膩講述中,我們觸碰到實踐的豐厚饋贈。這寶貴的資源將會持續散發出歲月釀造的醬香,由近及遠,令更多孩子受益,實現更多家庭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期盼。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雜誌3月刊第3期
作者|谷珵 宋欣園
統籌 | 周彩麗
第三屆“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