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 黨建引領催開遍地“產業花”

產業強則城市強,產業興則城市興。

近年來,柘城縣堅持黨建促脫貧、助發展的全局性發展理念,創新黨建工作,不斷探索產業發展和基層黨建相結合的模式,成立村級集體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施“三鏈”建設行動,讓柘城特色產業富民強縣,全面消除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激活了振興農村經濟的“一池春水”,助力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柘城縣委書記梁輝說:“柘城通過這幾年不斷推進完善黨建標準化建設,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實現了資源整合,推動了政策、項目、資金、服務下沉,已催生農村產業遍地開花,凝聚了振興鄉村的澎湃力量。”

多點發力村集體“錢途”無量

10月29日,走進柘城縣張橋鎮張木堂村螞蟻鞋廠扶貧車間,六七十名工人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我們先後引進了螞蟻鞋廠、銀花螞蚱養殖等產業,在村委班子的引導下,流轉和利用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村民土地,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張橋鎮張木堂村黨支部書記張獻領說,2016年他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為儘快讓村民脫貧致富,他還帶領村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400多畝土地,種植核桃、葡萄等經濟作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選好帶頭人,建強村級班子,是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柘城縣開展“問題支部清零”和選優配強農村支部書記活動,通過“育苗工程”,創新舉辦“支部書記論壇”,提升支部書記帶動發展、服務群眾水平。同時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按照“三有三帶”標準,將327名“懂經營、會管理”的“能人”“賢人”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中,夯實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柘城縣積極探索覆蓋面廣的增收模式,打破了長期無模式可循的困局。

全縣142個貧困村建成扶貧車間145個、中心工廠3個,引入多家企業,入駐扶貧車間,按照每月每平方米5元標準收取租金,每年場地租賃費638萬元,為每個貧困村增收3.6萬元以上。同時,整合各類資金,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全縣142個貧困村均建有村級光伏電站,每年為每個貧困村增收20萬元左右。

此外,該縣把合作社作為“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積極引導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農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481個,由村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法人代表。集體合作社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合作經濟等多種形式,將農村的人力和土地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富了村民、強了集體。

目前,柘城縣已全面消除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全縣142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總收益3400多萬元,每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年均收益達24萬元以上。339個非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總收益1300多萬元,每個非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年均收益近4萬元。

村委牽頭特色養殖促增收

走進柘城縣惠濟鄉蓮旺牧業有限公司的肉牛繁育基地,上萬頭牛被分類圈養在一個個標準的牛欄裡,牛兒們從牛欄裡露出頭正悠閒地吃著草料。

蓮旺牧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肉牛養殖繁育、科研推廣、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民營企業,佔地220畝,建成有儲量4萬噸的大型青儲池4個,養殖棚30座,飼料加工棚1座,有機肥加工車間1個,自動化機械12臺。該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存欄有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魯西黃牛、三元雜交牛等1.2萬餘頭,是全省最大的母牛繁育基地。

“為發揮更大的產業扶貧帶動作用,由各村委會牽頭,與蓮旺牧業簽訂合同,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貧困戶’等多種養殖模式,由蓮旺牧業提供優質仔牛,提供青貯玉米種植和飼料配方技術及防疫、收購加工和市場銷售服務,開展飼養技術、飼養管理及牛舍建設培訓,強化養殖保險,降低養殖風險,以大企業帶動養牛產業發展。同時,公司還引導群眾積極從事養牛產業或以閒置資金、貸款入股等方式參與分紅,對投入資金達5萬元的農戶,可以進行肉牛託管養殖,並享受年均不低於5000元的分紅,帶動了周邊118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惠濟鄉黨委書記董劉傑說,目前,該鄉以蓮旺牧業為帶動,以劉屯村為試點,培育養牛專業村,在全鄉發展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2家、50頭以上“家庭養殖場”15個,全鄉肉牛存欄量達30000頭以上。

這只是柘城縣以支部牽頭,發展特色養殖產業的一個縮影。

為助力脫貧攻堅,奠定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該縣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培育養殖業。在肉牛發展方面,採取“公司+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公司+金融+貧困戶”的模式,全力推進肉牛全產業鏈發展,現有肉牛養殖場25個、存欄8萬多頭,帶動3000餘戶群眾增收致富;在蛋鴨養殖方面,大力推行“能人+託管代養”模式,合作社與養殖戶簽訂養殖協議,實行“五統一分”養殖模式,確保養殖戶的利益,全縣年蛋鴨存欄300多萬隻,帶動172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目前,通過蛋鴨養殖、肉牛養殖、園區帶動、車間務工等帶動貧困人口24313人脫貧,佔全縣貧困人口的23.01%。

“三鏈”建設力推產業強縣富民

在柘城縣牛城鄉的田地上,10號辣椒種植基地、山裡紅辣椒種植基地、老乾媽訂單辣椒種植基地……成片成片的標註不同型號和名稱的辣椒種植基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三櫻椒是柘城的主要產業,辣椒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0萬畝以上,而這兒是全縣辣椒種植基地,建立了1.5萬畝的智慧椒田,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通過土地流轉農戶每畝地增加收入300元,全鄉一年共增收450萬元。”牛城鄉鄉鎮幹部說。

辣椒產業已經成為柘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支撐產業。在發展辣椒產業中,柘城縣發揮黨建工作的組織優勢和引領作用,引導群眾發展辣椒種植、加工和銷售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三鏈”建設,發展辣椒產業和“辣椒經濟”,叫響中國辣椒之都品牌。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堅持“產業發展到哪裡,產業協會就延伸到哪裡,黨組織服務就跟蹤到哪裡”的思路,創新推行“合作社+支部+農戶”模式,在全縣建立了產業協會黨支部76個。在基層黨支部的帶領下,在全縣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培育種椒專業村106個、千畝良種繁育基地8個、萬畝辣椒綠色種植基地10個,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0萬畝,年產幹椒12萬噸。

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柘城縣根據產業協會和種植合作社的分佈情況建立了黨小組,全縣1300多名村幹部和加入合作社的黨員擔任組長,發揮好組織引導和協調服務作用。開展了黨員“帶頭星”、群眾“帶動星”雙星聯評,黨員幹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有效提高。柘城縣還成立了由技術能手組成的黨員志願者隊伍,開展“千名科技人員幫百村萬戶”活動,大力推廣高產高效栽培增產技術,提升種植效益。

群眾富在產業鏈上。柘城縣創新推行了辣椒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確保農民種椒路上零風險;堅持支部引導、協會組織相結合,2萬餘名辣椒經紀人活躍在全國各地,柘城辣椒市場輻射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量70萬噸、交易額100億元,形成了“全國辣椒進柘城、柘城辣椒賣全球”營銷格局;連續三年舉辦全國辣椒產業大會,柘城辣椒榮登中國地理標誌區域品牌百強榜,品牌價值為44.17億元。目前,該縣共有20萬人聚集在辣椒產業鏈上,帶動2.8萬貧困人口脫貧、15萬人走向致富路。

“接下來,我們將認真總結髮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經驗做法,積極探索縣鄉村與高校開展合作、吸引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的堅強戰鬥堡壘。持續做大做強黨建引領辣椒、肉牛等主導產業,真正實現黨建引領‘鋪路子’,產業發展‘邁步子’,百姓增收‘好日子’良好局面。”柘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魏徵說。(李德志 王連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