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脫貧致富的“牛”產業
姚軍福和他的育肥牛。
平涼日報記者 姜慧仁 文/圖
4月14日,在靈臺縣上良鎮北張村採訪時,村裡人說得最多的是一個人與一頭牛和一個村的故事。那個人就是村黨支部書記姚軍福,他立足村情帶領村裡人從“一頭牛”開始,念“牛經”,發“牛財”,以肉牛養殖業為龍頭,引領村裡的148個貧困戶加入養牛業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一個村脫貧致富,促進了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了全村脫貧奔小康的進程。
北張村是靈臺縣上良鎮4個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之初貧困發生率高達47.43%,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村裡人大多日子不好過。
2007年,姚軍福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這個養了近30年牛的西北漢子,決定通過養牛帶領村裡人脫貧致富,從三五頭牛到20多頭,他經過20多年的努力與發展,帶領村裡人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行動、全民參與、產業興村、民主管理”的脫貧攻堅發展路子。
“到去年,我個人養牛536頭,全村養牛820頭,養牛已經形成了規模,效益突顯。”姚軍福說,通過“建辦基地示範、群眾自主發展、鼓勵能人帶動”辦法,讓村裡有了主導產業,村民有了致富門路。
今年67歲的張明高是上良鎮李莊村新合社人,家裡有19畝地,除種些主糧保障全家的口糧外,其他的田裡用來種玉米,玉米棒子和秸稈喂牛。去年,他在牛場養了5頭牛,今年賣了2頭,收入了兩萬多元。“對比種地的收入,養牛還是比較划算的。”張明高說,今年行情好,他計劃再買5頭牛,這樣收入就可以翻番了。
“種好玉米養好牛,做強產業增效益。”上良鎮黨委書記仇宏德說,目前全鎮依照地域、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牛產業,收到良好收益,這是目前全鎮村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據介紹,靈臺縣在牛產業發展中,通過深入調查論證和多年的努力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南繁北育”這一模式和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空間佈局。按照“政府引導、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協會組織、規範運作”的思路,通過投牛入股、勞動力入股、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配股等方式,引導農戶與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係,不斷壯大養牛規模。先後引進一批專業公司,建起了一批有現代管理理念、先進技術、誠信經營為本的龍頭企業。通過先進理念普及實用技術推廣和產業鏈條的延伸,實現了龍頭企業與肉牛產業的有效對接,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動,規模養殖與分戶散養“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子。
“目前,全縣已形成了以秦川牛、紅安格斯牛為主的凍配品種,全縣肉牛良種率達到80%以上,累計建成青貯窖37.26萬立方米,年均青貯飼草31萬噸,玉米秸稈轉化率達到85%。”採訪中,縣畜牧獸醫中心副主任韓昇陽說,2019年,全縣牛飼養量達到8.04萬頭,出欄牛1.34萬頭,發展千頭以上養牛專業村44個,培育10頭以上養牛大戶147戶,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場(小區)74處;全縣發展實體化、實效化運作的肉牛產業合作社154家,年均銷售肉牛4.5萬頭,實現增收達9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