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前天晚上,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萬眾矚目中揭曉,獲獎者是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里亞•蓋茲(圖1)。這三位科學家之所以能戴上諾獎的桂冠,是因為他們分別從理論和觀測的角度,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從觀測角度證明黑洞存在的,是根澤爾和蓋茲。之前,我已經介紹過他們如何發現銀河系中心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下面我要科普的,是彭羅斯(圖2)的成果,也就是他在1965年提出的奇點定理。

為了講清楚這個奇點定理的來龍去脈,我需要先回顧一下之前在銀河系之旅中講過的內容。

20世紀20年代,英國大天文學家愛丁頓(圖3)揭開了恆星的生老病死之謎。他發現,天上的恆星可以分為3類: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主序星是盛年的恆星,紅巨星是瀕死的恆星,而白矮星是死掉的恆星。這個發現,絕對是20世紀最重大的天文成果之一。

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愛丁頓創造的這個看似和諧的恆星世界,卻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第一個舉起反對大旗的人,是錢德拉塞卡(圖4)。他證明了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質量的1.44倍(即錢德拉塞卡),這個白矮星就會繼續塌縮下去。這意味著,白矮星並不是恆星演化的唯一終點(http://t.cn/EhaaBSe)。

然後登場的,是美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圖5)和弗裡茨·茲威基(圖6)。他們在1934年預言了一種比白矮星更緻密的天體,那就是所謂的中子星(http://t.cn/EhgEcq0)。

但到了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此人就是著名的原子彈之父,見圖7)發現,中子星也有自己的質量極限,稱為奧本海默極限。如果中子星的質量超過了奧本海默極限,這個中子星同樣會繼續塌縮下去(http://t.cn/A6bI4Gtc)。

錢德拉塞卡、巴德、茲威基和奧本海默的發現,揭示了一種匪夷所思的理論上的可能性。對於一個球對稱、且質量超過太陽質量3倍的死亡恆星而言,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它自身的引力塌縮。也就是說,這個死亡恆星所有的質量,最終都會被壓縮成一個不佔任何體積的點。這個集中了黑洞全部質量、密度無窮大的點,就是所謂的奇點。

死後的恆星會變成一個密度無窮大的奇點,這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被以愛因斯坦和愛丁頓為代表的主流天文學界,視為異端邪說。

為了消除這個該死的奇點,以利夫希茲(Lifshitz)為代表的一些蘇聯物理學家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真實的宇宙中,並不存在完全球對稱的恆星。這樣一來,恆星死後就不會被自身引力壓縮成一個奇點。

這是本文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再強調一下。利夫希茲認為,不具備球對稱性的死亡恆星,不會被自身引力壓縮成一個奇點。這是阻止黑洞形成的最後一個理論障礙。

做了這麼多鋪墊以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介紹彭羅斯的奇點定理了。

1965年,彭羅斯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圖8)。在這篇名為“引力塌縮和時空奇點”的論文中,彭羅斯用自己開發的一套全新的數學工具(即彭羅斯圖),證明了奇點的形成與死亡恆星的對稱性無關。說得更具體一點,彭羅斯從數學上嚴格地證明了,不管是什麼形狀的恆星,只要質量足夠大,死亡以後都會被引力壓縮成奇點。這就是彭羅斯的奇點定理。

這個奇點定理,掃除了阻止黑洞形成的最後一個理論障礙,從而完成了大質量恆星引力塌縮理論最後的臨門一腳。也正是這個奇點定理,為他贏得了今年諾獎的桂冠。

最後再多說一句。還有一個科學家對這個奇點定理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霍金(圖9)。利用彭羅斯開發的數學工具,霍金證明了宇宙大爆炸也一定會有一個奇點。換言之,我們的宇宙一定會有一個開端。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資料來源於網絡之上,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一定改正。

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