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古人玩遊戲,原來和我們一樣廢寢忘食!

本文由甲骨文大家許進雄先生獨家授權發表

顛覆認知:古人玩遊戲,原來和我們一樣廢寢忘食!

鉛釉陶六博遊戲俑,最高16.4釐米,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東漢,約公元100~公元220年

上圖中的這一組鉛綠釉陶俑由四件所組成,中間是一方形的座,各邊透雕三段圓弧而成為四個支腳的形式。座上放一塊長方形的板,板上左半部堆貼的圖樣已經殘缺,右半部隆起六條與板寬等長的窄道。左邊的男士跪坐而身軀微起伸直,頭戴頂上有纓裝飾的圓帽,身穿窄長袖長衣,左手斜上舉,手指有所動作,右手自然下垂;右邊的男士臀部跪坐在小腿上,穿戴同樣的衣帽,兩手向下前伸,兩掌五指併攏,掌心向上;顯示兩人的動作相互響應。參照其他動作類似的漢代陶俑,可以肯定這兩個人是在興高采烈地玩六博遊戲。如果參照另一組河南靈寶張灣出土的六博遊戲俑,這件的棋盤方向應該調整為橫置。六條隆起的長脊應該是表現六根籌箸,放在一旁。殘缺的另一邊是畫有方框與曲角線的棋盤,原本應放在兩人的中間(見下圖)。


顛覆認知:古人玩遊戲,原來和我們一樣廢寢忘食!

漢代畫像石上的博局遊戲圖

從文獻上了解,在兩漢魏晉時代六博遊戲非常流行。下棋是有閒情的人所玩的一種遊戲,大半是生活有餘裕,不必擔心三餐者,勞工就得不到這樣的閒暇。遊戲與歌舞一樣,是生活愉快、無憂無慮的象徵。在仙人的世界裡,物資既無缺乏,精神也是極度快樂的,所以在營構墓室的畫像石上就有仙人歡欣地大玩六博的圖像。因此,墓葬裡的六博陶俑也具有漢代常見的祈求長壽的意義。

當時使用的銅鏡更能反映出此時期六博遊戲的盛行程度。當時有種規矩鏡,又稱為博局鏡,因為這種鏡子的背面除主要紋飾之外,還有用明顯的線條標出六博棋盤的線路。這種棋盤的中央是個方框,其四條邊外各有一個面對中心點的T形紋,四個T之間以圓點分隔,各T形之外是L形的曲角線條,盤的四個角落是像V形的直角線,所以這種鏡子的早期英文名稱叫TLV鏡。棋盤上標明的線路和計時日晷的紋路也是一樣,從而可知,漢代的博局鏡是一物三用,既可以用來映照容顏,又可用來看時間以及下棋。

日晷是一種實用的器具,起源多早雖然已經難以考究,但至遲在春秋時期已經使用,比六博遊戲早,可以推知六博是利用日晷的線紋作為玩樂的器具。到底是什麼靈感促使發明者利用日晷的板來遊戲,已不可考。

戰國晚期的墓葬已有木製的六博道具出土。道具除棋盤外,至少還有兩種不同形式的棋子各六枚,以及六根籌箸。從少量有關六博遊戲的描述及棋盤的線路推測,遊戲方式大概是以骰子一類道具擲得的點數,依線路行走,到達特定地點取得預定的點數就算勝利。勝利的結果取決於擲骰子的概率,對技巧的要求不高。如果以今日的標準來看,這是一種相當簡單的走棋遊戲,而在當時,不但有“三輔兒童皆誦之”的遊戲口訣,甚至有令人玩到“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的地步。出土的圖像,玩的人常舞動雙手,興奮不已的樣子。只是這種遊戲太過簡單,吸引人注意的地方似乎只在於投擲點數的一剎那,所以晉代以後就不再流行而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