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雅蘭讀論語·顏淵》——第八則

12.8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韉,猶犬羊之韉。”

【導讀】

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雅蘭讀經】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棘子成,衛大夫。

這個衛國大夫為何對子貢發表這番議論?

後人推測,與當時社會上讀書人過多追求文章而不注重實幹之社會風氣有關。

也就是說,棘子成這番話是針對當時時弊而發的,類通今年全民抗疫期間李蘭娟院士發表的對影視、娛樂明星的看法。

關於文與質的關係,即使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老子都曾經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易·賁》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維摩詰經》雲: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文,有為也。有為雖非道,但可載道,完全捨棄,則大業難成。

故孔子在《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句大義

衛國大夫棘子成有一次向孔子的學生子貢評論說:“一個君子,做到淳質就行了,何必非得是文章寫得好才可以成為君子呢?”


【原創首發】《雅蘭讀論語·顏淵》——第八則


看了《易》、老子、孔子、佛家觀點,我們再來看孔門子貢如何對待“文與質”關係的——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韉,猶犬羊之韉。”

此處“夫子”指子成。當時稱大夫皆曰夫子。

駟,四馬。成語“駟馬難追”指的就是四匹馬架的車。

舌以出言,言出口於瞬間,別說四匹馬,就是八匹馬也追不上。

子貢這裡用“駟不及舌”來責備棘子成,作為一個有社會地位有影響力的人,對“君子”的解說失於偏見。

緊接著就是子貢闡釋自己觀點了。

毛謂之皮 , 皮去毛為革,謂之鞟kuò。

子貢在這裡用去了毛的“鞟”來比喻“質”。

虎豹之皮之所以不同於犬羊之皮,正是因為虎豹犬羊毛文之異。君子之所以不同於野人,正因為君子文、質兼具而彬彬。故子貢言“質猶文,文猶質”。文質同重,不可偏廢。

但是若按照棘子成“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去文以從質的觀點,虎豹之皮將無別於犬羊之皮,君子也將無異於野人。此正子貢說“虎豹之韉,猶犬羊之韉”的原因。

子貢舉此例子,來說明文質同重,不可偏廢之理。

子貢的觀點其實就是孔子在《論語·雍也》裡闡釋的“文質彬彬,然後為君子”的理念。

文句大意

“聽到你這樣解說君子,我很遺憾,雖有四馬駿足,也追不上您剛才的失言。”孔子的學生子貢回答,“ 或許你說的對。但是如果那麼說,難保大家不會誤解你的意思。確切地說,文來源於質,但是質也依賴於文的形式以別於它物。因為去了毛的老虎豹子皮無別於去了毛的狗羊之皮。”

【參考譯文】

衛國大夫棘子成有一次向孔子的學生子貢評論說:“一個君子,做到淳質就行了,何必非得是文章寫得好才可以成為君子呢?”

“聽到你這樣解說君子,我很遺憾,雖有四馬駿足,也追不上你剛才的失言。”孔子的學生子貢回答,“ 或許你說的對。但是如果那麼說,難保大家不會誤解你的意思。確切地說,文來源於質,但是質也依賴於文的形式以別於它物。因為去了毛的老虎豹子皮無別於去了毛的狗羊之皮。”——此為嬰孩意譯,僅供參考。


【原創首發】《雅蘭讀論語·顏淵》——第八則


嬰孩按:此則的“文質”之辯還可以引申為文學的形式和思想內容兩者孰輕孰重之辯。

原則上說,文學的形式表達取決於文學的思想內涵如何。恰如其分的文學形式影響文學思想是否得到充分表達。但是若一味追求文學形式而忽視文學的思想內涵就失去了文學存在的意義。文學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音韻遊戲和文字排隊。此一味追求形式(文)忽略內涵(質)甚至違反基本物性物理的弊病在當代詩壇尤甚。

相反,若是隻注重思想內容忽略形式技巧的運用,文學也就失去了吸引普通人的魅力。所以,在文學上,也是文質兼備方堪為一流作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