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川地理標誌產業大有作為

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川地理標誌產業大有作為

涼山州鹽源縣果農喜獲豐收。

地理標誌是一項重要的知識產權。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美譽,地理標誌特色資源優勢突出。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市場監管部門把地理標誌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我省地理標誌品牌建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全省地理標誌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

創新舉措 品牌建設有成效

截至目前,我省已核准註冊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達402件,全國排名第四位。被核准認定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95件,全國排名第一位,專用標誌使用企業已達835家;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地理標誌產品涵蓋了傳統食品加工產業、茶葉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以及家禽家畜等特色養殖加工業,形成了覆蓋全省21個市(州)的四川地理標誌品牌集群,彰顯了我省特色資源優勢。

地理標誌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各方共同發力。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地理標誌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乘勢而上,創新舉措,加大指導,強化保護,為地理標誌品牌創建和產業壯大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全省湧現了不少產業帶動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標誌品牌。目前,全省已有15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認定保護。2017年蒙頂山茶被評為“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蒙頂山茶”區域品牌價值達37.14億元,“郫縣豆瓣”等遠銷海外。

提質增效 脫貧攻堅有“底氣”

組織全省市場監管系統開展“地理標誌助力精準扶貧工程”,明確三年發展任務和工作舉措,召開經驗交流會,開展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示範區建設……我省全力推動地理標誌註冊、管理、運用和保護提質增效。“布拖烏洋芋”“南江黃羊”“蒼溪紅心獼猴桃”“紅原犛牛奶”等地理標誌產品成為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助農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貧困地區產業有了“走出去”的底氣,特色產品成為各地致富奔康“金鑰匙”。

市場監管部門還積極組織我省地理標誌企業參加“川貨全國行”“西博會”“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楊凌農博會”等大型展會,宣傳四川品牌,展銷產品,拓展市場。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也積極舉辦地理標誌產品節、採摘活動,利用網絡電商平臺和各類媒體開展品牌推廣,全省地理標誌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提升。

蒲江:標準化建設推動地標產業發展

擁有“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醜柑”“蒲江米花糖”4個地標產品,集中連片發展優質茶葉10萬畝、獼猴桃10萬畝和柑橘25萬畝。在2019年“5·10中國品牌日”,中國貿促會、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等單位,在上海聯合發佈了“2019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醜柑”3個地標產品進入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前50強,品牌總價值達374.5億元,蒲江縣成為全國唯一擁有3個地標產品、進入區域品牌價值前50強的縣……蒲江縣地理標誌工作取得的成績,得益於該縣堅持標準引領、制度支撐的舉措。

制定發佈《蒲江縣創建“國家柑橘生產標準化示範區”工作方案》《蒲江縣柑橘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措施,對地標產品基地建設、專用標誌使用等給予扶持和補貼……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蒲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激發農戶主動參與作用,逐步構建起“協會/聯盟+公司+專合組織+標準+基地+農戶”的現代產業模式,形成產品質量可追溯、農民利益有保障的利益聯結機制。

結合柑橘生產實際情況,該縣建立了柑橘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安全、物流電商管理、產業產村融合發展四大方面的標準體系,成功構建蒲江柑橘產業標準化新格局,並採取“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帶動+合作社參與”的模式,在西來鎮兩河村等15個示範點進行標準化建設,輻射帶動全縣柑橘標準化提升。

強化檢測覆蓋,夯實地標發展基礎。蒲江還建立“一中心一站兩室”的縣、鄉、村三級服務機構,全方位、近距離為種植戶和企業提供標準技術培訓指導、農資配送和快檢等服務。並與省、市級質量檢測機構合作,構建監檢與自檢相結合的檢測體系,全縣地標產品質量檢測實現全覆蓋。

完善監管體系,才能提升地標產品品質。蒲江構建農業標準、質量管理、綜合服務、巡查執法“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並大力推行“互聯網+大數據”新型監管模式,開展對蒲江地標產品的網絡定向監測,維護蒲江地標產品的獨特品質和良好聲譽。

蒲江縣不斷探索農業標準化建設路徑,撬動地標產業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如今,全縣柑橘標準化覆蓋率達100%,產品銷售價格成倍遞增,果農收入年年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產品銷售輻射全國並走向國際,農村居民幸福感持續提升。

“大涼山”:地標品牌建設助力精準扶貧

涼山彝區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立足傳統農業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深挖資源潛力,大力實施地標興業富農精準扶貧工程。截至目前,涼山地標總數達62件,其中地理標誌商標43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9件,涉及產業產值320億元,全州約70%的人口從中受益。地標的註冊與使用成為涼山解決精準扶貧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省市場監管局的支持下,涼山州市場監管部門與州相關部門主動作為,大力推進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工作。涼山州委、州政府將商標品牌戰略寫入《涼山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出臺《涼山州地理標誌商標註冊指導意見》,形成有層次、有梯度、循序漸進的滾動推進態勢。該州全力做好已註冊地標的有效管理、規範使用和防禦保護,通過推行統一使用規範、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合同範本、統一要素標識,促進地標規範化使用,通過加強地標產品的品質管理,增強地標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品質和信譽意識。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是涼山地標助力興業富農精準扶貧的一大成效。目前,該州註冊的與地理標誌產品有關的商標已超過200件,逐步形成了以“蘋果、石榴、青花椒、牛肉、臍橙、苦蕎、青茶、黑山羊、閹雞”九大地標為主的特色產業。2010年“鹽源蘋果”地標註冊後,該縣蘋果種植面積由13.7萬畝增至2019年的41.3萬畝,年創產值4億元,以“產、供、銷、加”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正逐步形成,今年2月,鹽源縣成功脫貧“摘帽”。

具有自然、人文、地理因素特質的地標農產品,有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雷波縣將“雷波臍橙”“馬湖蓴菜”地理標誌保護工作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提升地理標誌產品效益,使“雷波臍橙”“馬湖蓴菜”成為該縣17個鄉鎮農業的主打產品,走出一條精準扶貧新路子。

地標品牌建設提高了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給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2008年“金陽青花椒”註冊成功,經過多年品牌打造和培育,它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商品,金陽也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青花椒之鄉”稱號。“會理石榴”成為當地的“致富樹”,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更加重視其產量和品質。2017年,石榴國家標準制定工作落戶會理,為會理石榴打入全國水果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蒙頂山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品牌優勢

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近年來,名山區緊緊圍繞雅安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發揮茶葉產業綠色生態文化及旅遊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蒙頂山茶”品牌影響力。

名山依託35萬畝茶園優勢,以生態為引領,以茶產業為基礎,積極做好《蒙頂山茶產業轉型升級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基地建設、茶葉加工、企業突破、品牌建設、融合發展等5個子項規劃的頂層設計,規劃落實“1+7+N”的茶旅融合發展空間佈局,建成全國首個茶葉主題休閒農業公園——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同時植入一批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要素,推進空間大融合,打造“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紛呈、四季輝映”茶鄉美景,讓遊客來得了、留得下、耍得住。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優先發展茶葉等千億級產業的部署要求,名山區大力發展以茶為核心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實施“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茶山變金山”蒙頂山茶產業提升工程,輻射帶動茶產業走廊沿線的12個鄉鎮、20個新村近15萬群眾廣泛參與,探索出“場鎮商貿型”“園區配套型”“旅遊帶動型”“產業帶動型”新村發展路子,建成“業興、家富、村美、人和”幸福美麗新村20個、災後重建新村37個,實現了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美好願景。

名山區還推廣“互聯網+茶產業+金融+現代物流”的新型商業模式,引導茶葉企業抱團發展、做大做強。他們發揮“蒙頂山茶”全國馳名商標優勢,實施“蒙頂山茶+企業品牌”雙商標管理模式,在保護深化傳統綠茶品牌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禪茶、黑茶、紅茶等系列產品。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早春茶葉仍然很快復工復產,價格基本恢復到去年水平,品牌茶葉銷售量與價格均略有上升。

如今,名山區擁有市級以上茶葉龍頭企業17家,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躍華”“味獨珍”“皇茗園”3個企業品牌進入2019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百強榜。2019年“蒙頂山茶”區域品牌價值達37.14億元,排名全國第八、四川第一,全區7萬餘戶茶農人均收入超過10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