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式喂养,让喂养孩子变得如此简单

每个妈妈做反馈式喂养时,都会经历一些犯错,一些执拗,和一些恍然大悟的过程。因为反馈式喂养不只是限于吃这个问题,

还包含了拉、撒、睡、治疗方向、用药、作息、运动、情绪、玩、学习、人际关系、价值观、乃至哲学观。中医是在生活的细节处铺展开的,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你实践中医学习的过程。

反馈式喂养,让喂养孩子变得如此简单

反馈式喂养只有妈妈亲力亲为才能做到。作为医生来说是做不到的。我们去问一个医生这个孩子应该怎么吃,医生是没办法给出标准答案的,因为他可能不了解这个孩子。他只能给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还要自己去尝试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

反馈式喂养最先要知道的是什么?是知道什么是这个孩子正常的反应,什么是不正常的反应。如果我们只是知道黄金大便、粉色舌体、薄白苔、睡眠安稳、开心,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变量,而这些变量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都是个性化的。不是长期观察,就无法得出结论。

比如一个早起厚舌苔的孩子,大便还可以,没有口臭。这个是不是正常?其实很可能是正常的,因为孩子体质的底子可能有一点虚寒,所以食物运转吸收地不那么理想,但是不是就说明孩子积食了,一定要用药呢?不一定的。舌苔是会变化的。那是不是所有小朋友早起厚舌苔都是正常的,可以不用处理的?答案也是不一定的。只有去观察就会知道变化的规律。这样要靠每个妈妈去总结。

然后就是情绪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小一点的孩子不午睡的时候,到了黄昏脾气就会有点燥,这个燥,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休息,身体里的津液被耗掉了,所以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可能就不能按照正常情况给孩子吃晚饭了,否则就容易不消化23。就简单的给点粥,安排孩子睡觉更好。孩子特别兴奋的时候他的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会有什么变化?去到特定的地方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冷了有什么变化?热了有什么变化。湿了有什么变化?玩水有什么变化?我们都可以去做记录观察。

反馈式喂养,让喂养孩子变得如此简单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反应是孩子可以搞定的,什么反应是孩子难以搞定的?如说一个孩子,在一个下雨天里,吃了一碗八宝糯米饭,之后很晚才入睡,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第二天早上起来嘴巴有一点酸臭,情绪有点烦躁,手心潮湿。我们就可以认为她已经有一点积食了。但是这个时候妈妈的对这个孩子的了解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是不是需要用药?不用药能不能自己好?是不是需要一些消食的食疗?还是需要出去跑一圈。只有这个妈妈经过长期对孩子的观察才能做出结论。别人给的结论都不一定对。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处理的力度应该如何?比如妈妈做足了功课,也许看到第二天是一个晴天,带孩子出去散了步养了养神的同时,还消耗掉肚子里的垃圾,中午回来给孩子吃一碗白粥,到了晚上大便就拉出来了。在这个过程里妈妈心中很安定,因为凭着对这个孩子体质的了解,她知道,只要这样做,孩子就能自己解决。

那如果是没有做功课的妈妈呢?可能会给孩子吃药,再来一点蜜导煎,但是还是不确定孩子到底能不能拉出来。她心中无法安定,是因为她没有细微的观察,她对孩子会发生什么,没有确切的答案。

反馈式喂养,让喂养孩子变得如此简单

处理的方式会经由我们观察的进展,慢慢从复杂到简单。我们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家里会储备很多药,很多食疗产品,八珍糕、健脾豆等,还有很多外治法的工具,艾条,艾灸仪,艾灸盒,刮痧板,泡脚粉等等等等。然后我们可能一一会去尝试,去感受对这些处理方式的反应。有的人会学习六纲辨证,学习汤药经方,学艾灸,推拿,食疗,然后到最后就可以去筛选,精简这些东西。有朋友学了推拿以后,无论带孩子到哪里,什么都不用带,家里的药和食疗用品都过期了,都用不上了。而这只有长时间的熏习思考,你对这样做的疗效有着很大的信心,事情才会变得很简单

比如有的朋友,了解到所有的病一开始都可能是神的问题,那就从神的方向入手去处理,养神就是让生活简化。比如在孩子不舒服的时候,在家里呆两天,不要看电视看电脑,吃点粥,不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就在家附近散散步,看看故事书,静下来,无聊一点,病也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神,在孩子不舒服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妈妈会变成热锅上的蚂蚁。

那对于孩子来说,反馈式喂养是什么呢?是妈妈在在处处的照耀。妈妈的心神照耀到这个孩子身上越多,妈妈就越能把握这个孩子的动向,孩子和妈妈的内在都会更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