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式餵養,讓餵養孩子變得如此簡單

每個媽媽做反饋式餵養時,都會經歷一些犯錯,一些執拗,和一些恍然大悟的過程。因為反饋式餵養不只是限於吃這個問題,

還包含了拉、撒、睡、治療方向、用藥、作息、運動、情緒、玩、學習、人際關係、價值觀、乃至哲學觀。中醫是在生活的細節處鋪展開的,這個練習的過程,就是你實踐中醫學習的過程。

反饋式餵養,讓餵養孩子變得如此簡單

反饋式餵養只有媽媽親力親為才能做到。作為醫生來說是做不到的。我們去問一個醫生這個孩子應該怎麼吃,醫生是沒辦法給出標準答案的,因為他可能不瞭解這個孩子。他只能給一個大的方向,具體的,還要自己去嘗試和觀察,然後得出結論。

反饋式餵養最先要知道的是什麼?是知道什麼是這個孩子正常的反應,什麼是不正常的反應。如果我們只是知道黃金大便、粉色舌體、薄白苔、睡眠安穩、開心,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在執行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變量,而這些變量是如何變化的,這些都是個性化的。不是長期觀察,就無法得出結論。

比如一個早起厚舌苔的孩子,大便還可以,沒有口臭。這個是不是正常?其實很可能是正常的,因為孩子體質的底子可能有一點虛寒,所以食物運轉吸收地不那麼理想,但是不是就說明孩子積食了,一定要用藥呢?不一定的。舌苔是會變化的。那是不是所有小朋友早起厚舌苔都是正常的,可以不用處理的?答案也是不一定的。只有去觀察就會知道變化的規律。這樣要靠每個媽媽去總結。

然後就是情緒和環境的影響。我們可能會觀察到,小一點的孩子不午睡的時候,到了黃昏脾氣就會有點燥,這個燥,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休息,身體裡的津液被耗掉了,所以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燥。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可能就不能按照正常情況給孩子吃晚飯了,否則就容易不消化23。就簡單的給點粥,安排孩子睡覺更好。孩子特別興奮的時候他的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會有什麼變化?去到特定的地方的時候有什麼變化?冷了有什麼變化?熱了有什麼變化。溼了有什麼變化?玩水有什麼變化?我們都可以去做記錄觀察。

反饋式餵養,讓餵養孩子變得如此簡單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反應是孩子可以搞定的,什麼反應是孩子難以搞定的?如說一個孩子,在一個下雨天裡,吃了一碗八寶糯米飯,之後很晚才入睡,睡覺的時候翻來覆去,第二天早上起來嘴巴有一點酸臭,情緒有點煩躁,手心潮溼。我們就可以認為她已經有一點積食了。但是這個時候媽媽的對這個孩子的瞭解就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用藥?不用藥能不能自己好?是不是需要一些消食的食療?還是需要出去跑一圈。只有這個媽媽經過長期對孩子的觀察才能做出結論。別人給的結論都不一定對。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處理的力度應該如何?比如媽媽做足了功課,也許看到第二天是一個晴天,帶孩子出去散了步養了養神的同時,還消耗掉肚子裡的垃圾,中午回來給孩子吃一碗白粥,到了晚上大便就拉出來了。在這個過程裡媽媽心中很安定,因為憑著對這個孩子體質的瞭解,她知道,只要這樣做,孩子就能自己解決。

那如果是沒有做功課的媽媽呢?可能會給孩子吃藥,再來一點蜜導煎,但是還是不確定孩子到底能不能拉出來。她心中無法安定,是因為她沒有細微的觀察,她對孩子會發生什麼,沒有確切的答案。

反饋式餵養,讓餵養孩子變得如此簡單

處理的方式會經由我們觀察的進展,慢慢從複雜到簡單。我們剛開始學中醫的時候家裡會儲備很多藥,很多食療產品,八珍糕、健脾豆等,還有很多外治法的工具,艾條,艾灸儀,艾灸盒,刮痧板,泡腳粉等等等等。然後我們可能一一會去嘗試,去感受對這些處理方式的反應。有的人會學習六綱辨證,學習湯藥經方,學艾灸,推拿,食療,然後到最後就可以去篩選,精簡這些東西。有朋友學了推拿以後,無論帶孩子到哪裡,什麼都不用帶,家裡的藥和食療用品都過期了,都用不上了。而這隻有長時間的熏習思考,你對這樣做的療效有著很大的信心,事情才會變得很簡單

比如有的朋友,瞭解到所有的病一開始都可能是神的問題,那就從神的方向入手去處理,養神就是讓生活簡化。比如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在家裡呆兩天,不要看電視看電腦,吃點粥,不去人多的地方,不參加聚會,就在家附近散散步,看看故事書,靜下來,無聊一點,病也會好。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神,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什麼都不做,媽媽會變成熱鍋上的螞蟻。

那對於孩子來說,反饋式餵養是什麼呢?是媽媽在在處處的照耀。媽媽的心神照耀到這個孩子身上越多,媽媽就越能把握這個孩子的動向,孩子和媽媽的內在都會更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