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梁啟超的思想在民國時變得保守甚至反動傾向?

自由社會主義者


梁啟超身處三百年的封建國家,積重難返。以前拿著好處的人不願意退讓,內部矛盾加劇,呼籲和主持變法的人最終被打敗了。既然敗了,那就解決不了問題,在外頭仍然跪著被人打,那麼變法不通,就要走更激烈的路子了,但是梁啟超並不認為需要這麼激烈。而我們後人看來,洋務運動之於積重難返的滿清,是進步。維新變法之於洋務運動,更進一步。舊軍閥替代皇帝,再進一步。新軍閥替代舊軍閥,又往前走了一步。到有理想有抱負卻也難免有些私心的精英階層替代了新軍閥,這裡又前進一步。只要國家在外面還是被人跪著打,那麼華夏渴望強大的心就永遠不會停下!所以,梁啟超被認為是保皇黨,取決於他對國家對民族的認知是不是符合發展的方向,方向不對,自然就是拖後腿的,他想保住皇帝,當然也就成了保皇黨!


世界的五彩斑斕


題主用了“反動”這個詞,不知道是不是對於反動有所誤解。梁啟超的確不是個激進的革命家,但如何能稱為反動?一個共和政府最明確的標誌就是平等的政治權利,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梁公的政治觀點是君主立憲,就定義為反動,這不還是專制那一套嗎?

從梁啟超的生平來看,最初他是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畢竟是接受傳統儒家文化教育長大的,不可能完全喪失對傳統的感情,否則他的成長經歷不就是斷裂的了麼?但是梁公與康有為不同,康有為是個誇誇其談的投機者,雖然打著變法的旗號,但實際上考慮個人前途遠比民族前途要多。

梁公在戊戌變法之後流亡日本,就不得不受到日本政體的影響,這是其前期思想主張的來源之一。民國建立後,梁啟超受袁世凱邀請回國參與組閣。這一時期他對於中國的前途應當是極有信心的,並且開始用共和民主的形式組建政黨,希望能在議會里解決政治問題。但最終袁世凱打破了他的幻想,先是宋教仁被殺,而後袁世凱解散國會,進而恢復帝制。隨後他在北洋政府內長期任職,但終究沒有拯救落後的中國,這讓他不得不對共和制產生懷疑。民國七年之後,梁啟超放棄從政,專攻學術,在一段時期周遊歐洲列國後,發現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弊病,使得其思想再次發生改變,並試圖從傳統的東方文明裡尋找解藥。由此可見,梁公的思想主張與其個人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今天指責其思想守舊,不過是跨越時代的上帝視角。梁公的思想主張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初心並非私慾,這與部分革命人士有本質區別。

再說思想主張,個人觀點,君主立憲制的確是當時最適合中國的政治體制。雖然共和更徹底,但對於當時缺乏民主啟蒙的中國,共和制度只會浮於表面,如袁世凱、段祺瑞、孫中山、蔣介石,都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共和制。缺少根基的共和政府不過是空中樓閣,反而不如君主立憲更有實效。

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的特殊性在於其建立初就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帝制政府。對於殖民地美國而言,他們已經有了英國式民主的啟蒙,同時英女王離他們極其遙遠,所以對他們而言根本沒有帝制傳統,建立一個共和政府也就沒有那麼“離經叛道”了。同時期的法國也爆發了反帝制革命,在此前他們有充分的思想啟蒙,即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法國的革命雖說是徹底的,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犧牲。在此期間,派系鬥爭慘烈,有雅各賓派,吉倫特派,君主立憲派,等等。這裡面有借共和之名行專制之實的羅伯斯庇爾,還有後來恢復帝制的拿破崙。連經歷了思想啟蒙的法國都經歷了四十年才完成徹底的共和革命,對於傳統的中國只會更難。所以從這個角度,梁公的政治主張並沒有錯。

至於後期梁公試圖從傳統東方文化裡尋找解藥只是一種政治嘗試,在北洋政府把共和制的牌打得一塌糊塗的局面下,在目睹了歐洲各國經濟危機頻發、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的情況下,梁公的救國之心不得不再次發生轉變。實際上,一個人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有可能變得保守,因為他深切地明白過於激進沒有好處。我們倒應該學習梁公拳拳愛國之心,始終位卑不忘憂國。

另外,我們能說中國傳統文化裡就沒有一點值得繼承發揚的東西嗎?雖然我極度厭惡民族主義,但我同樣認同古老的東方文明裡有豐富的智慧。比如道德傳統,對於現代社會治理永遠都是非常有效的補充。


樂學讀書會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的啟蒙學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變法救亡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權思想,雖然他的思想受到時代的侷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閃爍智慧之光。 梁啟超的學問是無時不為他的政治目的的實現服務的。


袁世凱死後,梁啟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啟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縱觀梁啟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悲劇人物,從維新變法時期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人物,到20世紀初期的保守派,甚至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政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