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4月16日電(陳博、林盈)4月15日是第三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據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佈消息,該局將於今年對廈門中華白海豚救助繁育基地進行提升改造,引進更多現代化技術,加入光影等更生動形象的高科技手段。以此更好地進行科研實驗和科普宣傳。目前,具體改造方案正在設計中。
廈門中華白海豚救助繁育基地於2011年建成,主要在鯨豚的救護、人工繁育和野化訓練等方面開展工作,為廈門及周邊海域的鯨豚救助工作以及擴大廈門海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提供科研平臺和科普教育基地。
據悉,廈門市早在1997年便建立了全國首箇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十月,廈門市出臺了全國首箇中華白海豚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廈門市中華白海豚保護規定》,此舉也推動了廣東江門、湛江及廣西欽州等地建立保護區。
2017年,廈門市首次提出了將每年的農曆3月23日設立為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此舉得到了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及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認可。2018年,全國首屆白海豚保護宣傳日主會場活動在廈門舉辦。
據介紹,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譽,又被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海洋哺乳動物。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現存的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海洋鯨豚,與白鱀豚、大熊貓、華南虎屬同級別的珍稀瀕危野生保護動物。
中華白海豚在我國主要活動於廣東、廣西和福建閩南一帶近岸海域,廈門和珠江口是其主要的棲息地。它在廈門被市民稱為“白鰗”,閩臺一帶尊稱其為“媽祖魚”“鎮港魚”。
作為近岸海域的瀕危旗艦物種、海洋生態環境的指標物種,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種群數量穩定並逐步提升,由上世紀90年代初60頭,到近幾年穩定在80多頭,而且棲息地生境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