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疾病】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李倩cheer

【身心疾病】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文/李倩cheer


隔離在家兩週了,我其實本來影響不大的,本來就在家用網絡工作,可是,孩子們不上學在家之後,各種狀況還是出現了。


小女兒最近,尤其是我有空的時候,她有點尿頻,基本上5分鐘一次小便。如果我有事關門(我重要工作基本緊閉房門,防止干擾),她基本沒事,因為小便喊爸爸,爸爸是不理會的。而如果我房間門沒有緊閉,她就會一會喊小便,我想與其尿褲子,還不如會響應,陪她一起上廁所。但是,這個頻率不正常啊,我老公覺得她故意的,就直接告訴小女兒:“你其實沒有小便的,你忍住就行了。”當然,對六歲的孩子來說,即使你阻止她小便,她還是要繼續的。


我也有點不耐煩,但是忍住了,我在想,她這個尿頻的症狀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有一次,她又叫我陪她上廁所,然後我遲了一點,她就發怒發飆了,對著我大吼:“都叫你這麼多次了,你還不陪上廁所,我尿褲子了怎麼辦呢?”


這一刻,我突然想到,其實平時她喊我一起玩一起幹個什麼,我經常不理的。小便的時候叫我,我擔心尿褲子,所以我算響應度比較高了,可能因為這個陪同小便的需求,我的響應度相對比較高,她無意識的知道,如果她多上廁所,我會多關注她,會多陪伴她,畢竟不上學在家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其實很無聊的。


所以,如果我關上門並且和她說好,不可以打擾我的時候,她知道叫我也沒有用,所以沒有上廁所的需求。但是一旦我不是嚴格的工作狀態的時候,她知道我有極大可能性會響應的時候,尿頻就出現了。


孩子用尿頻這個症狀,來呼喚媽媽的愛。

【身心疾病】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當我知道這部分的時候,我就輕鬆多了,只要我有時間,就儘可能的滿足她,她一呼喚上廁所,我就立刻馬上趕上去,然後用各種遊戲讓她體驗一起上廁所的開心。


比如跑步比賽誰先到廁所,

比如猜兩個衛生間她會選哪個,

比如猜她是大號還是小號,

比如換各種姿勢抱她上廁所

……


我用各種遊戲讓她把上廁所和關愛聯繫起來,幾天之後,頻率終於下來了,現在可以半個小時一次。也就是說她用她的方式換來足夠的關注,和足夠的愛之後,這個需求就降下來。


我女兒用尿頻來呼喚愛,其實這是我們人類的共同智慧,這個智慧是我們的潛意識在自己意識不到的地方默默的工作,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愛的需求,當這個需求被看見的時候,那麼這個方式自然就會停止。


就像我小女兒,其實她對自己尿頻也很焦慮的,她也有點困惑,自己為什麼最近尿這麼多,並且每次尿這麼少。因為她不知道,她的潛意識用尿頻這樣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收益,那就是獲得媽媽的關注和愛。


看到孩子用疾病來呼喚愛,媽媽能夠看見並滿足這個需求,其實能做到是不容易。


大部分時候我們只看到尿頻帶來的困惑和焦慮,然後引發了童年的創傷(小時候我們尿頻經常會引發大人的否定和其他負面情感,包括會被定義為無事找事,甚至會羞辱孩子,求關注求愛生活中其實是經常一件很羞恥的事情),這個創傷太難受,一般採取的行動就是像我老公一樣否定孩子的需求,認為孩子在撒謊,看不到孩子背後的需求,孩子有可能用更加嚴重的病來呼喚父母的愛。


如果仔細去觀察,生活當中這樣的事情其實很常見。


我的小女兒用尿頻的方式來呼喚愛,可以說是小朋友的一個無意識的小把戲,大人還比較容易的識破並滿足,那麼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老年人的身上,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身心疾病】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腰椎有點不好,我朋友建議他去做推拿針灸就可以了,樓下就有,自己一個人去方便,並且又有醫保,價格也不貴。


可是朋友父親對這個建議很生氣,覺得自己腰椎不好,大家一點都不重視,非常的生氣,於是自己一個人跑到省裡最好的醫院的骨科做了CT檢查,主治醫生說這個是小手術,做了就好的。


朋友父親馬上打電話給兒子女兒們,說自己要做手術,叫大家準備時間和錢。小輩們一聽是個小手術,而且是一看是靠譜的省級大醫院,並且父親自己已經拿好主意,也就都同意了。


沒有想到,這個小手術,做的時候有一根神經在手術當中碰壞了,結果做完手術,老人就坐不起來,一直躺在病床上。


朋友和我說這段的時候,她很後悔,如果當時自己陪父親去做推拿,甚至自己陪父親去醫院就好了,這個小手術本來就是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她自己學了一些心理學,她知道父親去住院做手術,其實是希望孩子們多關注他。、


母親已經去世多年,父親一個人住,三個孩子雖然在一個城市,但是隻有周末才回來看他,他經常抱怨孩子們不來看他,面對這樣的抱怨大家都覺得父親是惹是生非,不懂得體諒年輕人,所以也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覺得讓他繼續抱怨好了。


沒有想到,父親用各種方式求關注不成,做個手術本來希望孩子們引起關注的,不巧發生醫療事故半身癱瘓在床了。


“哎,三個人現在後悔都來不及,現在吵著如何輪流照顧父親~……”朋友邊說邊自責。


我沒有說話,因為這個自責裡面其實是有無能為力的部分的,這個部分足以讓她難受很長時間了。


我們且不說朋友對自己的自責是否有過分自戀的嫌疑,但是我想我們對用疾病來呼喚愛其實生活中或多或少其實是有感覺的,但是很多人明明知道對方用生病來呼喚愛,卻給不了,卻依然無能為力,這個部分讓人會有挫敗感。

【身心疾病】疾病的背後是對愛的呼喚


下面我還有一個故事,同樣關於老年人的故事。我們看到這個一大家子,面對老年人對愛的呼喚是如何處理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白佳悅的一家子,她有一個80多歲的奶奶,脾氣有點暴躁,小輩們經常躲著她。白佳悅發現她奶奶經常隔幾個月要因為各種原因住院一次,每次住院的時候會打亂家裡的節奏,大家都要放下手下的工作去照顧她。


當白佳悅看到這個有規律的住院進程之後,她想這個奶奶用自己生病來呼喚小輩們的關注,那麼與其是生病住院之後的手忙腳亂,而不如事前就做各種功課,大家有計劃的安排輪流照顧奶奶的情緒,給與足夠的關注。


她建了一個微信群,名字就叫“關愛奶奶群”,一大家子就安排好,不同的時間去關注奶奶,後來奶奶也偶爾住院,但是這個頻率已經下降很很多。


我聽到這裡的時候,我回應了白佳悅:“我想你的家族是比較富裕的,至少在精神上很富裕,大家都能給出愛給老人。如果很多家庭裡面各個成員都沒有感受到過愛,其實是沒有辦法給到家庭成員,所以老年人呼喚愛的其他人是給不到的。”


她的回覆:“我們家的傳統就是這樣,家裡人住在一起,大家一起幫忙,我爸爸用借錢的方式幫他的侄子,我爸爸的親戚用其他方式來幫我爸,所以,我奶奶這裡需要幫忙,大家明白後,這個操作其實不難的。”


我想這裡大家庭成員之間的幫忙其實也是愛的傳遞,當大家彼此都有愛流動之後,看到有人需要這個幫忙,那麼這個事情就容易很多。


所以,我想並不需要譴責我的朋友沒有給老人足夠的愛,而是她和她的兄弟姐妹沒有這個能力。而我們要做的時候,像白佳悅一樣,自己感受到愛之後才能給家人。或者像我一樣,自己感受到足夠多的關注和愛之後才能給我的女兒,才能看到家人的生病背後的對愛的需求,才能對這個需求給與回應。


總結如下:

1,家人或者自己生病的時候,要保持一個覺察,那就是生病的人的潛意識在呼喚愛。

2,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給不了對方愛的時候,也無需自責,因為你也在呼喚愛,所以這個時候要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去積極的尋找關注和愛。

3,照顧好自己,才會有能力關注他人。永遠是這個次序。


作者,李倩cheer,心理諮詢師,擅長親子關係,婚姻家庭和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