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中最容易騙人的科目——教你看財報系列(4)

財報不是萬能的,但不看財報是萬萬不能。很多人只關心公司的利潤,根本不關心利潤是怎麼算出來的,以為經過審計,公司的財報都可以完全相信的。其實會計制度本身是一個妥協的制度,完美的制度也沒有。所以,如果不瞭解會計制度中那些很奇葩的規定,就也許就會把東施當西施。也許就會踩中天大的地雷。

商譽如果被不良上市公司利用,就會美化公司的收購行動,按現行會計制度,收購公司多少錢都不要緊,反正多出的錢都可以掛在賬上,作為商譽。於是只要收購回來的公司有利潤,你就會看到公司的利潤不斷增長,於是公司堅定成長股的人設,股價高漲,然後公司又可以高價增發股票,收購更多的公司,利潤更快增長,股價更高。。。。

最後遲早有一天,收購的公司總會露出真面目,盈利下滑,於是商譽必須減值,市場看法逆轉,股價開始漫漫下跌。

說起財報的奇葩科目,商譽可能排名第一,無形資產之中的土地使用權,軟件使用權什麼的,雖然叫無形資產,畢竟還是有根據來的,土地使用權按買入價,對應土地,軟件使用權也對應軟件,商譽對應什麼呢?對應空氣!

收購兼併別的公司的時候,收購價超過可辨識資產的部分,都是商譽。比如華誼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東陽美拉,持有目標公司70%股權。這個公司基本沒有淨資產,收購後合併報表,賬上怎麼做?記為“商譽”。這個商譽簡單來說就是馮小剛的一個五年淨利潤承諾,2016年一億,其後每年增長15%。共五年。

可以看到2019-09-30日華誼兄弟的賬面上有19.5億商譽。今年業績快報大幅度虧損,也與鉅額商譽減值有關。在回覆深交所關注函中,顯示2019年需要計提商譽5.9億,在2018年公司也計提了9.73億。可以看出當初華誼作為收購方,對資產收益質量“太過於樂觀”。

會計制度有時是被現實劫持了,商譽這個發明主要是為了配合60年代美國收購兼併潮的現實,沒法做賬,只好發明了商譽。當然為了讓商譽合理化,科學化,國際會計組織還是做了工作的。

商譽就是說一個公司總是能夠以超出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的水平賺錢,那我們就可以認為,公司除了有形可辨認的資產之外,還擁有一些神秘的資產 ,比如管理能力,比如品牌,比如渠道,比如穩定的客戶等等,把這些標記為商譽也未嘗不可。比如可口可樂,淨資產收益率持續高企,所以理論上他擁有很高的商譽。

嚴格規定

但現實中,還是有比較嚴格的規定,防止規則被濫用。首先,企業不能將自創商譽記賬,否則企業想起來就隨意增加商譽,虛構利潤,太不科學。所以商譽允許在收購兼併其他公司的時候才能計入。數額等於收購金額超出可辨認資產的數額。

收購後,2000年以前,商譽是必須攤銷的,20年,10年都可以,作為成本。2000年以後,企業收購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大型,商譽越來越高,攤銷成為巨大負擔,企業反彈大。所以最新的規定是商譽可以不攤銷,但是必須做減值測試,就是如果這塊資產持續產生高於社會平均收益率水平的收益,就可以不做減值,否則必須減值,直接衝減利潤

商譽減值彈性

商譽減值的處理彈性也很大,提多少?按什麼標準?企業有很大自主性,所以我們在看公司淨利潤,淨資產的時候,必須多個心眼,做個明白人。

以藍色光標收購博傑傳媒,2015年利潤比承諾利潤低了1.8個億,結果商譽減值計提7個億,(藍色光標自創了一個類似商譽的“品牌”科目),減去對賭導致支付代價減少4個億,淨虧損3個億,直接導致藍色光標2015年淨利潤下降90%,股價暴跌60%以上。

藍色光標多提一句,藍色光標目前總資產186億,淨資產88.3億,商譽(包括品牌)49.1億,商譽佔比達到了55.61%。有息負債也不少,包括銀行長短貸款、一年內非流動負債、公司債券合計近20億。這樣的企業在資產質量上還是存在很大風險。

A股上市企業中,還有很多與之相似的企業,大規模、不計成本的收購,雖然短期內合併推高了當期利潤,然而對賭期一過,往往就暴露出收購企業淨利潤大幅度下滑,接著計提大額商譽,對財務進行“洗澡”。在我們對財報分析時,需要對該科目多加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