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病歷輕鬆騙籌,平臺審核不能形同虛設

作者:與歸

互聯網眾籌平臺掀起的風浪,可謂一波接一波。最近,廣東中山一名曾被詐騙的女子因不甘心被騙錢,偽造子宮癌病歷利用水滴籌實施詐騙45461元,目前已被刑事拘留。而前不久,水滴籌員工因為“掃樓”時勸病人通過其平臺籌款打擾到病人,被醫院方面清場。隨後,他們在醫院裡揪住了懷疑的“舉報者”——輕鬆籌員工進行毆打。

偽造病歷輕鬆騙籌,平臺審核不能形同虛設

當我們看多了眾籌平臺的一場場鬧劇,總有一種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可以說,每一次類似的事件,就形同一把刀戳在愛心上。時間久了,互聯網慈善的生態,恐怕會遍體鱗傷。

要知道,愛心捐獻是很多困頓之人救命的渠道,也確實給不少家庭帶去了希望,我們絕不想看到這一渠道因為個別偽造病情騙錢的人,或者因為平臺難看的吃相,而導致人們“談捐色變”。

關於平臺的審核問題,一直以來都飽受質疑。2018年5月,南都記者曾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三大平臺發現,用虛假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即可輕易通過三家平臺的身份證明審核、醫療證明審核,成功發起籌款求助,並均提現成功。

按說,媒體曝光後,平臺會跟著查漏補缺,讓審核機制完善起來。然而,近一年後的2019年4月,相聲演員吳某在“水滴籌”發起籌款後,網友發現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勾選了“貧困戶”標籤;同年6月,浙江蕭山一名女子替父親在水滴籌平臺發起20萬元籌款後,被網友發現在網上曬買跑車、出國旅遊等信息。

一次次,既傷害著社會的愛心,也考驗著公眾的耐心。

對於信息造假,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曾有過一個解釋:“從本質上講,我們的風控是基於社交關係來做的,它不僅是基於嚴肅審核的方式。”在媒體採訪中,他提到一個概念——社交風控。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一個人填了虛假信息,可以由他的社交圈子或其他網友來檢舉。

這也是諸多互聯網眾籌平臺的審核邏輯。的確,客觀來講,一是由於各種權限不足,平臺不可能把每一位發起籌款者的家庭財產都調查得清清楚楚;二是由於很多求助者不僅“缺”,而且“急”,不太可能有時間等著慢慢審核。因此,互聯網眾籌平臺的審核邏輯,就側重到了“社交風控”上,也就是公眾監督。

偽造病歷輕鬆騙籌,平臺審核不能形同虛設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時不時會看到一些造假者被曝光出來,然後平臺跟進追回善款,並配合公安等管理部門做相應處罰。但是,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是不是凡是弄虛作假者,就一定可以在事後被發現、被處理呢?顯然,沒有平臺敢打下這樣的包票。

但平臺可以做的是,在求助者提交信息之初,就進行初步的、嚴格的、專業的審核,並留下備案;其次,可以讓求助鏈接先在社交平臺傳播,但平臺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時間積極做核實工作;此外,在捐助活動完成後,也應有一個事後回訪。總的來說,就是可以依靠大眾,但不能依賴大眾。有些責任,還是要自己承擔。最起碼,那些偽造的病歷不該輕易通關。

我們當然希望互聯網求助渠道豐富起來,讓有難者能夠及時、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有力者也能夠及時、精準地獻出自己的愛心。從大方向上講,互聯網眾籌平臺的出現和發展,當然是好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平臺能夠真正規範起來,讓求助信息不再虛假,讓愛心不再被矇蔽。

平臺不能僅僅提供平臺,還要提供權威性和信任度,一同為社會營造一個可靠的慈善空間。否則,任憑這種以假亂真的狀態持續下去,最終傷害的還是社會誠信和民眾的慈善積極性。我們要的是建設一個行業,開拓一個領域,而不是竭澤而漁。(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