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的地方。

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2]。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为曹操所管辖,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诸葛故宅编辑

两晋南北朝时期,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宅做为孔明躬耕陇亩之地,刘备三顾茅庐之地就已经载入史册。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南北朝刘宋历史学家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表明诸葛亮躬耕陇亩之地就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诸葛亮家。这是正史明确承认的躬耕之地。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诸葛亮故宅在汉水以南,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地。

南北朝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今湖北襄阳隆中)。”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史料记载编辑

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530年),鲍至撰《南雍州记》中,记载他目睹“隆中诸葛亮故宅”,“今宅院见在”,及宅院“有旧井一,今涸无水”。鲍至还记载“齐建武(公元494年――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应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让撰,今在隆中。”)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立改封诸葛亮武侯灵王庙碑,《舆地碑记目》记载:碑今在隆中。”

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天福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正书,无名氏篆额。天福三年七月记”。(《舆地纪胜》记载)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关联诗篇编辑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诸葛武侯宅铭》

东晋习凿齿

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义范苍生,道格时雍。自昔爰止,于焉龙盘。

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罔窥其奥,谁测斯欢?堂堂伟匠,婉翮阳朝。

倾岩搜宝,高罗九霄。庆云集矣,鸾驾三招。

南北朝萧梁诗人沈炯回乡途中路过隆中,在《归魂赋》中写到:“历沔汉之逶迤,及楚郡之参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

唐代诗人崔道融在湖北游历时去隆中祭拜诸葛亮,写下《过隆中》一诗:“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

唐代文学家杨炯在诗《广溪峡》中写到:“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唐代诗人李颀在诗《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中写到:“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登襄阳岘山》云:“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北宋司马光《和始平公郡斋偶书二首》云:“武侯暂为苍生起,长忆隆中卧旧庐。”

北宋大文豪苏轼去开封路过隆中,写下《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襄阳为官时到隆中祭拜时,写下《隆中》诗:“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北宋诗人张耒《杂咏三首》云:“隆中卧龙公,平昔事耕钓。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彼宁惜开口,顾尔非同调。何事逢玄德,曹孙一言料。”

北宋宋庠《孔明》云:“汉家乱无象,贤才戢鳞翼。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堂堂刘豫州,介绍徐元直。一闻卧龙誉,三驾荒庐侧。士为知己用,陈辞薄霄极。说吴若转丸,抗魏犹卷席。谈笑驭关张,从容羁梁益。持邦二纪馀,君臣绝织隙。浮埃蔽穹壤,大节沦金石。梁甫不复闻,怀贤涕沾臆。”

北宋程颢《子直示以新诗一轴偶为四韵奉谢》云:“治剧君能佚,居闲我更慵。自惟降藻丽,不解断舂容。寡和知高唱,深情见古风。静吟梁甫意,真似卧隆中。”

南宋韩淲《题隆中图》云:“何意求闻达,偶逢刘豫州。隆中三顾处,抱膝也风流。”

南宋于石《述怀》云:“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闻。草庐两三策,大义固已明。陶潜晋处士,束带耻屈身。浩然归去来,把酒惟长吟。潜鱼游深渊,好鸟鸣高林。是以古君子,出处各有心。”

南宋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云:“人似隆中汉卧龙,韵如江左晋诸公。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玉垒顿清开宿雾,雪山增重起秋风。近来廊庙多西帅,出相谁言只在东。”

南宋朱熹《次彦辅卧龙作》云:“瀑水源何处,高疑云汉通。泻时垂练直,落处古潭空。客寄诗能好,龙蟠意自雄。知君来岘首,为我说隆中。”

南宋陆游《感旧》云:“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登堂拜遗像,千载媿吾颜。”

《咏史》云:“夜雨灯前感慨深,为邦一士重千金。风云未展康时略,天地能知许国心。剑忽拄颐都将相,帽曾压耳隐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晨起至参倚斋示子聿》云:“似仙犹火食,比古未巢居。老子麤全节,小儿能着书。下帘留乳燕,投饭出潜鱼。幸好隆中客,无为起草庐。”

《读史有感》云:“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儿童共笑狂。射贼曾飞白羽箭,闭门空枕绿沉枪。隆中高卧人千载,易水悲歌泪数行。读尽青编窗日晚,一尊聊复吊兴亡。”

《暮归马上作》云:“石笋街头日落时,铜壶阁上角声悲。不辞与世终难合,惟恨无人粗见知。宝马俊游春浩荡,江楼豪饮夜淋漓。醉来剩欲吟梁父,千古隆中可与期。”

《新治火阁》云:“老子今朝喜有余,房栊新毕得安居。炉红毡暖不出户,木落窗明常读书。浮蚁撇尝人散后,蹲鸱煨熟雪飞初。颓然自适还终日,殊胜隆中卧草庐。”

《夜读兵书》云:“八月风雨夕,千载孙吴书。老病虽惫甚,壮气颇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岂惟鏖臮兰,直欲封狼居。万乘久巡狩,两京尽丘墟;此责在臣子,忧愧何时摅?南郑筑坛场,隆中顾草庐;邂逅未可知,旄头方扫除。”

南宋姜特立《赋张舍人抱啸堂五首》云:“长身蹰蹰万夫雄,抵掌燕然立骏功。韬略故家传圯上,行藏高志似隆中。”

南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隆中三顾客》云:“隆中三顾客,圯上一编书。英雄当日感会,余事了寰区。千载神交二子,一笑眇然兹世。却愿驾柴车。长忆淮南岸,耕钓混樵渔。

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

南宋文天祥《有感》云:“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金代李献能《送王飞伯归阳翟》云:“故旧相望似晓星,平生怀抱向君倾。朱丝不入秦筝耳,彩凤终仪韶濩声。三楚迢迢动离思,九山落落助高情。一㕓拟就隆中卧,要子同躬陇上耕。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古隆中风景区总面积共209平方公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月7日,襄阳古隆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诸葛亮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