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的地方。

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後隨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號稱“臥龍”[2]。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據局勢,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陽被曹操佔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為曹操所管轄,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其人其事。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諸葛故宅編輯

兩晉南北朝時期,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宅做為孔明躬耕隴畝之地,劉備三顧茅廬之地就已經載入史冊。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朝劉宋歷史學家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表明諸葛亮躬耕隴畝之地就是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諸葛亮家。這是正史明確承認的躬耕之地。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諸葛亮故宅在漢水以南,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

南北朝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今湖北襄陽隆中)。”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臺。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史料記載編輯

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530年),鮑至撰《南雍州記》中,記載他目睹“隆中諸葛亮故宅”,“今宅院見在”,及宅院“有舊井一,今涸無水”。鮑至還記載“齊建武(公元494年――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立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碑,《輿地碑記目》記載:碑今在隆中。”

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輿地紀勝》記載)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關聯詩篇編輯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諸葛武侯宅銘》

東晉習鑿齒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雕薄蔚採,鴟闌惟豐。義範蒼生,道格時雍。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南北朝蕭梁詩人沈炯回鄉途中路過隆中,在《歸魂賦》中寫到:“歷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唐代詩人崔道融在湖北遊歷時去隆中祭拜諸葛亮,寫下《過隆中》一詩:“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

唐代文學家楊炯在詩《廣溪峽》中寫到:“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

唐代詩人李頎在詩《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中寫到:“峴山枕襄陽,滔滔江漢長。山深臥龍宅,水淨斬蛟鄉。”

唐代詩人張九齡的《登襄陽峴山》雲:“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逶迤春日遠,感寄客情多。”

北宋司馬光《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二首》雲:“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

北宋大文豪蘇軾去開封路過隆中,寫下《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襄陽為官時到隆中祭拜時,寫下《隆中》詩:“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垂成中興業,復漢臨秦川。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北宋詩人張耒《雜詠三首》雲:“隆中臥龍公,平昔事耕釣。無言顧同儕,高視獨長嘯。彼寧惜開口,顧爾非同調。何事逢玄德,曹孫一言料。”

北宋宋庠《孔明》雲:“漢家亂無象,賢才戢鱗翼。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堂堂劉豫州,介紹徐元直。一聞臥龍譽,三駕荒廬側。士為知己用,陳辭薄霄極。說吳若轉丸,抗魏猶卷席。談笑馭關張,從容羈梁益。持邦二紀餘,君臣絕織隙。浮埃蔽穹壤,大節淪金石。梁甫不復聞,懷賢涕沾臆。”

北宋程顥《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雲:“治劇君能佚,居閒我更慵。自惟降藻麗,不解斷舂容。寡和知高唱,深情見古風。靜吟梁甫意,真似臥隆中。”

南宋韓淲《題隆中圖》雲:“何意求聞達,偶逢劉豫州。隆中三顧處,抱膝也風流。”

南宋於石《述懷》雲:“孔明臥隆中,世事若不聞。草廬兩三策,大義固已明。陶潛晉處士,束帶恥屈身。浩然歸去來,把酒惟長吟。潛魚遊深淵,好鳥鳴高林。是以古君子,出處各有心。”

南宋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雲:“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南宋朱熹《次彥輔臥龍作》雲:“瀑水源何處,高疑雲漢通。瀉時垂練直,落處古潭空。客寄詩能好,龍蟠意自雄。知君來峴首,為我說隆中。”

南宋陸游《感舊》雲:“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登堂拜遺像,千載媿吾顏。”

《詠史》雲:“夜雨燈前感慨深,為邦一士重千金。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劍忽拄頤都將相,帽曾壓耳隱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晨起至參倚齋示子聿》雲:“似仙猶火食,比古未巢居。老子麤全節,小兒能著書。下簾留乳燕,投飯出潛魚。幸好隆中客,無為起草廬。”

《讀史有感》雲:“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兒童共笑狂。射賊曾飛白羽箭,閉門空枕綠沉槍。隆中高臥人千載,易水悲歌淚數行。讀盡青編窗日晚,一尊聊復吊興亡。”

《暮歸馬上作》雲:“石筍街頭日落時,銅壺閣上角聲悲。不辭與世終難合,惟恨無人粗見知。寶馬俊遊春浩蕩,江樓豪飲夜淋漓。醉來剩欲吟梁父,千古隆中可與期。”

《新治火閣》雲:“老子今朝喜有餘,房櫳新畢得安居。爐紅氈暖不出戶,木落窗明常讀書。浮蟻撇嘗人散後,蹲鴟煨熟雪飛初。頹然自適還終日,殊勝隆中臥草廬。”

《夜讀兵書》雲:“八月風雨夕,千載孫吳書。老病雖憊甚,壯氣頗有餘。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豈惟鏖臮蘭,直欲封狼居。萬乘久巡狩,兩京盡丘墟;此責在臣子,憂愧何時攄?南鄭築壇場,隆中顧草廬;邂逅未可知,旄頭方掃除。”

南宋姜特立《賦張舍人抱嘯堂五首》雲:“長身躕躕萬夫雄,抵掌燕然立駿功。韜略故家傳圯上,行藏高志似隆中。”

南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隆中三顧客》雲:“隆中三顧客,圯上一編書。英雄當日感會,餘事了寰區。千載神交二子,一笑眇然茲世。卻願駕柴車。長憶淮南岸,耕釣混樵漁。

忽扁舟,凌駭浪,到三吳。綸巾羽扇容與,爭看列仙儒。不為蓴鱸笠澤,便掛衣冠神武,此興渺江湖。舉酒對明月,高曳九霞裾。”

南宋文天祥《有感》雲:“平生心事付悠悠,風雨燕南老楚囚。故舊相思空萬里,妻孥不見滿三秋。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一死皎然無復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金代李獻能《送王飛伯歸陽翟》雲:“故舊相望似曉星,平生懷抱向君傾。朱絲不入秦箏耳,綵鳳終儀韶濩聲。三楚迢迢動離思,九山落落助高情。一㕓擬就隆中臥,要子同躬隴上耕。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古隆中風景區總面積共209平方公里,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之地。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月7日,襄陽古隆中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諸葛亮躬耕之地襄陽古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