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 題/“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 文/有疾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

曾經的趙充國在衛、霍等人的事蹟中耳聞目染,在李廣利的麾下拼死作戰。時間帶走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將,他也已經垂垂老矣。但是到老來回首一看,年輕一輩的將領中竟然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自己。自己這個漢武時候的“廖化”,也只好再當一回“大將”。而時間也才不過才過了短短三十餘年。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趙充國畫作形象)

趙充國生在隴西郡,在年輕的時候就善於騎馬射箭。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當上將領,蹉跎過了三十年華。

在公元前99年的時候,李廣利奉命出兵酒泉,在天山附近攻擊匈奴的右賢王,大勝而回。卻不想在撤軍的路上被匈奴大軍團團圍困。

圍困持續了幾天,漢軍的糧草漸漸不濟,並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傷亡率越來越高。再這樣下去非得全軍覆沒不可。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李廣利雕像)

危急時刻是趙充國站了出來。那個時候的他只是軍中的一個副司馬,精挑細選了一百多名精壯勇士,並且組成了敢死隊。

就是這一百多個人,在趙充國的帶領下,硬生生將匈奴的包圍圈打出了一個豁口,讓李廣利的大軍能夠在他們後面安然脫困。趙充國本人也因為作戰是在過於勇猛,身上受了二十多處傷,也因此受到了漢武帝的接見。

不過隨著漢武帝的過世以及政策轉變等原因,趙充國就這麼被耽擱了下來。而他下一次大放異彩還要等到三十多年之後的宣帝朝與羌人作戰時。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趙充國雕像)

百聞不如一見

羌人其實與中原地區交匯的時間很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大量記載。並且有傳說黃帝是羌人的始祖。在秦、漢時,羌人的部落眾多,但是各部落之間衝突不斷,所以一直對中原王朝沒有形成威脅。

在漢宣帝時期,將星逐漸凋零,並且政策由對外擴張轉變為休養生息。羌人就逐漸起了反叛的心思。

漢宣帝任命義渠安國巡視諸羌,這個時候先零羌的首領就對義渠安國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們希望在一定的時節度過湟水,到北岸去尋找適合他們放牧的地方。

這樣的要求看似無可厚非,對漢朝也形成不了什麼威脅,既方便了羌人,也將漢朝不用的土地利用了起來。所以義渠安國沒有經過上奏就同意了這件事情。

消息傳到長安之後,趙充國卻感覺到不對勁。因為他從小生活在與羌人相鄰的隴西一帶,對於羌人的習性十分熟悉。他敏銳的感覺到羌人很快會有大動作。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秦、漢羌族位置)

事情的發展也符合趙充國的預想:羌人不管漢朝的法律開始大規模渡過湟水,並且先零羌與各個羌人酋長二百多人達成了一致,宣佈放棄之前的仇恨,交換人質訂立盟約。

趙充國就對漢宣帝說: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與先零羌直……恐羌變未至此,且復結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

怕是匈奴和羌人勾結到一起了,得早做準備啊!

後面幾個月真被趙充國一語成讖,羌人向匈奴借兵,開始攻打河西走廊一帶,想要切斷漢朝和西域的交通要道。

漢朝與羌人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河西走廊示意圖)

但是漢朝現在將星凋零,漢宣帝問趙充國這個漢武帝時期留下來的獨苗誰可以領兵的時候,七十多歲的趙充國嘿嘿一笑,說:

「亡逾於老臣者矣」

怕是沒有誰能比得上我這個老傢伙了。

曾經的趙充國在衛、霍等人的事蹟中耳聞目染,在李廣利的麾下拼死作戰。時間帶走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將,他也已經垂垂老矣。但是到老來回首一看,年輕一輩的將領中竟然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自己。

自己這個漢武時候的“廖化”,也只好再當一回“大將”。而時間也才不過才過了短短三十餘年。

漢宣帝就向趙充國細細詢問各種情況,而趙充國卻說:

「百聞不如一見……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

而漢宣帝也十分尊重這位武帝時期的遺珠,笑著說:“遵命。”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電視劇中的廖化)

充分的戰前準備

趙充國作戰並不像霍去病那樣大開大合。而是更習慣於穩紮穩打,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圖其它。所以他並不像霍去病那般具有話題性和觀賞性。

如果要類比的話,霍去病他們更像是足球世界中的巴西,強大並且球風華麗;而趙充國則更像是被稱為亞平寧混凝土的意大利,防守堅固,徐徐推進,讓對手感覺到窒息和絕望,最後取得勝利。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意大利與西班牙的比賽中可以看出端倪)

在他剛到達金城的時候,並沒有著急冒進,而是原地等待。到自己的騎兵滿一萬的時候才準備渡過黃河。

而渡黃河也沒有那麼簡單。《孫子·行軍篇》就有「半渡而擊」的說法,所以在部隊渡河的時候其實也是最危險的時候。趙充國也是擔心這一點,所以就趁著夜晚,先派出三隊人馬悄悄渡過黃河,擺好陣勢,安營紮寨。

等到天亮的時候再以此為依託,讓部隊全部渡過黃河。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半渡而擊之,遊戲截圖僅供參考)

等到軍隊全部安頓下來的時候,軍營外面又出現了幾十到成百數量不一的羌人騎兵。趙充國又認為這是羌人的誘敵之計,現在他們剛剛到達,人困馬乏,並不適合出戰。所以就命令軍隊不要理他們。

當然,趙充國的戰前部署並不只是這些。在下令不準軍隊出擊的同時,趙充國還向四周廣撒斥候。並且以七十六歲的年紀在夜晚的時候還親自查看周邊的地形地勢。

在戰爭到來之前,慢慢將漢軍鞏固成了一個四面八方密不透風的堡壘。

所以班固在《漢書》中誇讚趙充國:

「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班固像)

四兩撥千斤

趙充國準備萬全,羌人自然是找不到任何缺口。所以羌人的各部落首領開始相互埋怨:

「語汝亡反,今天子遣趙將軍來,年八九十矣……今請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趙充國就想到要從內部瓦解對方脆弱的聯盟,向親近漢朝的羌族部落發出懸賞通告,只要能夠斬殺反抗漢朝的羌人,賞錢一千到四十萬不等。等到羌人大亂的時候再乘勢進軍。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漢朝的軍隊只能速戰速決。因為綿長而又脆弱的補給線是漢朝的致命缺點。所以漢朝出征的時候一般是選擇秋收之後,並且戰馬們正是肥壯的時候,搶在入冬之前追求與對方主力軍的大規模決戰。

趙充國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有人建議在七月上旬的時候每人攜帶三十天的口糧出擊之後撤回,在冬天之後再發動攻擊。但是趙充國卻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

經過趙充國精密的計算,一匹戰馬負重三十天的口糧就是二斛四鬥米,八斛麥子,再加上行李和兵器,戰馬將不堪重負,行進速度將大大減緩。這樣出兵的話恐怕會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西漢騎兵復原推測圖)

而漢宣帝也不斷給趙充國要求進軍的詔書,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但是趙充國卻並不接受這種做法,在對先零羌有過一次成功的打擊之後,趙充國選擇了回到原地駐守,準備屯田進行長期作戰。他的兒子擔心他會因此受到皇帝的責難而晚節不保。

但是趙充國卻認為:

「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他始終相信漢宣帝是一個開明的君主,會理解他的做法。

果然漢宣帝在聽說趙充國準備屯田的時候,並沒有下發詔書大加責難,而是仔細詢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如果這樣做的話戰士什麼時候能夠結束之類的話。趙充國也就屯田的好處不斷向漢宣帝上書。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明君漢宣帝)

要不說漢宣帝與趙充國兩個人是相輔相成的。是漢宣帝成就了趙充國,而趙充國也同樣成就了漢宣帝。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要是換做漢武帝的話,趙充國這種在外不受軍令的將軍早就被砍七八回腦袋了。

漢宣帝卻是將趙充國每次呈上來的奏書都交給公卿大臣們討論,進行充分的意見總結。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少部分人同意趙充國的做法,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趙充國的做法得到了大部分大臣的支持。

所以漢宣帝給趙充國又下達了一封詔書:

「今聽將軍,將軍計善」

趙充國得到漢宣帝肯定的消息之後,馬上開始屯田準備與羌人進行持久戰。而選擇的屯田地點也十分講究——「羌虜故田及公田」。意思就是我趙充國要走你們羌人的路,讓你們無路可走。

在實打實呆了一年之後,五萬反叛的羌人軍隊,投降的有三萬多人,淹死、餓斃的有五六千人,被殺的有七千多人。算來算去,最終逃脫的只有區區四千多人。

漢朝有什麼損失?金錢和人力上的損失可以說比武帝時期隨便一場戰事都要小得多,無非就是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而已。

不戰而屈人之兵,老將趙充國是運用的淋漓盡致。

“將”還是老的辣:震匈奴、平西羌的麒麟閣“不知名”名將趙充國

(漢宣中興繼承並光大了武帝時期漢朝的威嚴)

結語

看看後來在五胡亂華時期羌人的表現吧,戰鬥力比之匈奴也不遑多讓。可以說趙充國用巧妙的方法化解了一場可能對漢朝造成沉重打擊的災難,同時還將河西走廊這個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保衛了西北邊疆的安寧。

而俗話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句話放在趙充國的身上一點都不違和。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總是不容易帶給人一種血脈噴張的情緒,所以趙充國就顯得有些並不那麼出名。

但是趙充國能從一個騎兵做起,一路成為漢朝最高的軍事統帥,並且躋身麒麟閣,也足夠能說明他的能力和功績了。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漢武大帝》:一味軟弱永無出頭之日,對付欺凌只有硬剛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六次出使西域威震異邦的漢朝大使,為何被後人戲稱為千年老二?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另眼再看秦漢兩朝的對外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