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的大學夢竟然被他們扼殺了,教育還能否改變命運

曾幾何時,大學的象牙塔是多少人兒時的夢想,也有多少人為此“擠得頭破血流”和心思耗盡。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步擴招,以及在職教育的不斷提質,“大學熱”似乎正在降溫,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讀書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

作為一個爬過田埂、玩過泥巴、割過豬草、幹過農活的農家小夥子,通過反省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分析瀰漫在農村老家的讀書觀念,排除農村教育相對落後、上大學幾率更小的現狀,原來農村娃“不願意”讀大學也是身不由己。

一、父輩錯誤教育觀念誤導

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說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然而,無論是三歲還是七歲,孩子的思想觀念都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整天都在“迷信”就算不讀書,也可以在外面打工掙大錢,或者一味的“崇拜”隔壁家老王的兒子小王才高中畢業,人家在外面打工還不是八九千一個月。你看看張阿姨家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家待了一年了,還找不到工作……慢慢的,農村孩子的心理慢慢被“讀書無用論”填滿,最終早早輟學。

農村孩子的大學夢竟然被他們扼殺了,教育還能否改變命運

圖一:讀書無用論害人不淺

二、家庭條件落後被迫放棄

相比城市而言,農村社會的經濟條件相對落後。而且,加之目前農村社會的獨生子女偏少,普遍都是一家兩個小孩或者三個。如果一家只靠父母勤勞的雙手務工或者打小工,需要照顧二老和供三個小孩讀書上學,家庭經濟條件絕對不會太好。就如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試想,當別人家的孩子正在讀書、溫習功課,別人家的父母正無時無刻地關注和指導著孩子的學習;而你家的孩子卻在洗衣、做飯、割豬草,承擔起了一個原本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生活壓力。他還有心思一門想著學習和讀書嗎?早當家的孩子或許也想著早點工作替父母分憂、早點為弟弟妹妹掙好學費。還有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學少則六七千、多則上萬的學費對農村家庭而言也是一筆很大的負擔。這也間接破滅了很多農村孩子的“大學夢”。

農村孩子的大學夢竟然被他們扼殺了,教育還能否改變命運

圖二:窮人家的孩子被迫早當家

三、農村早婚早育觀念影響

也許受到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還習慣著早婚早育的風俗。“早栽秧,早打穀,早生娃兒早享福”“女兒都是幫別人家養的”,從這些俗語中也可以看出部分農村地區的婚育觀念。同時農村地區也活躍著這樣一群人:“她們每天都在討論著張家的閨女今年都18了,不知道放人了沒有(放人是農村俗語,意思是談朋友);李家的小夥子不錯、高高大大的,我準備給他介紹一個隔壁村的”。媒婆也漸漸成了農村的“紅人”,手裡大把的“資源”,經常走村入戶。一個個20出頭、原本應該徜徉於知識的海洋,在大學的殿堂裡深造年輕人被送進了“花轎”。在他們眼中,成家遠比“立業”更加重要。

農村孩子的大學夢竟然被他們扼殺了,教育還能否改變命運

圖三:早婚觀念的風俗影響深遠

多少懷揣大學夢想的少年,最後被“他們”無情扼殺了!教育絕對是目前社會改變命運、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最直接、最可行的途徑。教育就好比長線投資,絕不能因為眼前的“虧損”而盲目出手。教育也絕不是賺錢的機器,教育最重要的是學禮、明智、成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當你把教育當做一門學問苦心專研、細心經營,到了秋天你自然會收穫累累碩果。希望廣大家長朋友、尤其是農村的家長朋友們能明白這其中的蘊涵的道理。

關於農村教育問題,您有什麼好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