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劣根性是什麼?當代如何創新文化?

隴右行思見聞錄


“文人的劣根性”這種說法就是毫無邏輯的錯誤說法。

我希望那些經常把“文人的劣根性”掛在嘴邊的人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們所說的文人是指什麼?如果是指在文化領域中從事工作的人,那教師、記者、批評家、傳統作家、網文作者、書法家,甚至在廣義一些,依靠在自媒體上輸出觀點來盈利的人,都屬於“文人”。“文人的範圍如此廣泛,我們真的能為這些人尋找一個共同點嗎?他們在意識形態、生活經歷以及價值觀方面迥然不同,更不要提一個共同的劣根性了。

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方方在網上被人罵成是不會做正經事、只會說大話造謠的文人,很多批評者試圖以她來證明文人的劣根性。那麼,如果我們用廣泛的文人定義來看待批評者的觀點,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有很大問題:在方方的反對者中,包含了高校教師、各種作者,還有人數龐大的自媒體,換句話說,方方的反對者裡就有不少文人。如果將方方本人的一些錯誤歸結到整個文人群體上面,稱之為”文人的劣根性“,那麼這些文人批評者又是什麼?難道他們一邊罵著文人的劣根性,一邊當著文人?這種矛盾足見”文人劣根性“這種說法的可笑。

那麼換種定義如何?之前,我們以當事人正在從事的職業來判斷他是不是文人,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如果以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來判斷他是不是文人,那“文人的劣根性”這種說法能不能成立?

如果將文人定義為“知識結構以人文社科專業為主的人”,那麼“文人的劣根性”這種說法照樣不存在。首先,人文社科學習者的意識形態並不相同,難道都是因為學文科的,所以就必須擁有同樣的證件價值觀嗎?我反問一句,難道所有學理科的學生都秉持同樣的價值觀?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根本無法找到為這麼多文科學習者找到共同點,更不要提劣根性。

其次,著名的文科學習者可不少,但他們又有多少人被定義為文人?本國智庫中有大量研究歷史、外交、經濟、社會學的人,但我們不會將他們看成文人。與此同時,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有很多出身於法學、歷史學專業的人才,但我們會將他們看成政治家,而不是文人。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無法為文人找到一個切實的標準。當我們試圖為“文人”設置一個判斷標準的時候,會發現有些人明明滿足這些標準,但他們不會被視為文人。那麼。那些被認為文人的人又是怎麼回事呢?

當有人批判“文人的劣根性”時,他總會訂立一個先驗的偏見:文人肯定有劣根性,他們不從事實踐、愛說大話、只會理論、不學理科……但問他們“什麼是文人”,他們卻根本說不出來自己的定義標準,只能模糊說出誰是文人,誰不是文人。由此可見,這種批評多麼沒有邏輯。

按照正常的邏輯,我們應該先定義什麼是文人,然後從這些文人之中尋找一些共性。但把“文人的劣根性”掛在嘴邊的批評者不一樣,他們先假定了文人的共性,然後以這些共性反推“什麼是文人”。

我換一個例子,大家就可以體會到這種邏輯的荒謬之處。

正常的邏輯是這樣的:A是蘋果,蘋果是甜的,所以A是甜的。可某些人的邏輯是這樣的:A是甜的,蘋果是甜的,所以A是蘋果。

在這種強大邏輯之下,那文人當然具有劣根性嘍,因為不具有劣根性就不叫文人嘛!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更加客觀的看待“文人的劣根性”這種說法,避免落入邏輯陷阱之中。


啟蒙時代的餘孽


文人的劣根性就是自命清高,互相看不起,因此文人之間永遠不團結,而且相互拆臺,一盤散沙似的永遠揑不到一塊。不對別噴。


老老畢的號


文人的劣根性是什麼?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劣根性"是什麼?

所謂"劣根性“則是指人類固有的不良品質,不健康的心裡需求。

農夫認為,文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文人相輕",也就是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這種現象自古以來就有,以致於演變為一句成語,這句成語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曹丕的《典論、論文》篇。

為什麼文人都容易患有這種"頑疾"呢?筆者覺得主要因為,評論一篇文章的優與劣,一般與優秀,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樣說也說得去,那樣說似乎也有道理。不象武埸比武,二虎相鬥,必有一傷,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那樣清楚。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

那麼,如何去除這一頑疾呢?農夫認為,文人們只有加強自身修養,加強自律意識,認清文人之間自輕的危害性,只是自尋煩惱,自找矛盾而已,只能不利於團結,給工作之間造成障礙,整天沉溺於勾心鬥角之中,把大好的青春,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只有徹底摒除這一惡習,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努力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才是唯一正確的一條路。作家是靠作品說話的,只要你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受到千百萬讀者的一致稱讚,孰高孰低,是自有公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