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驍勇善戰是遊牧民族的特性,明朝末年的女真人自長白山深處殺出一條血路,在瀋陽建立了一方割據政權後金。女真人與兩宋時期的金人是同根同源的,宋末元初退守將近400年後,他們又開始重整旗鼓進兵中原。而經過統一過後的女真部落顯然在戰鬥力上面得到了加強,八旗鐵騎的威力可以說令明末的士兵聞風喪膽。無論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手下的官方部隊,還是李自成等農民軍部隊,見到八旗兵幾乎都要躲著走。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這些在深山野林生活慣了的八旗兵個個都是野戰的高手,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這支部隊。

來到山海關附近,眼看就要打進北京城了。明軍聽聞八旗兵的到來便四處逃散,這些女真人肆無忌憚地在昌平、香河等十餘座縣城內燒殺劫掠,不堪一擊的明軍更是助長了他們的氣焰,各個城中到處都可聽聞哭號之聲。《明史》記載“哀鴻遍野,自婦人乃至幼子無一人倖免”,這是明朝末年亂世的一個縮影,也是兩宋以後華夏屈辱的再現。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堂堂大明朝的守軍,拿著朝廷的俸祿和軍餉,卻未戰先逃,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悲哀?崇禎帝在煤山之上自盡之時,曾經憤憤地說出:“這些人誤我!”除了埋怨朝中官員,是否也包含著對這些不能上陣殺敵的士兵的怨氣?垂垂危矣的大明朝交到崇禎手裡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明朝子民再也不能和先祖朱元璋一樣,奮力反抗外來者的暴虐,而是互相踩踏醉生夢死。這些自詡讀著聖賢書的臣子啊,一個個都丟盡了祖宗的顏面。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負心漢自然是讀書人,但草莽之中還是有英雄出現。在皇太極縱容清兵四處掠奪之時,有一隊八旗騎兵來到了通州城外,正在他們即將進城之時,一小支人馬從他們面前飛馳而去。恃強凌弱的八旗兵當即追了上去,憑著他們的戰鬥經驗,這一支人馬一定是潰逃的明軍,他們趕上前去就是要殺他個乾乾淨淨。被攔住去路的這隊人馬一共有12人,他們面對接踵而來的八旗兵絲毫沒有畏懼,而是拿起武器馬上進入戰鬥狀態。

自以為勝券在握的八旗兵這次吃了大虧,這12個人猶如天神下凡,一箭穿心射中了清軍的頭領。這名八旗小頭目當即翻下馬背,掙扎了數次之後氣絕身亡,600八旗兵大為詫異,他們從未見過如此箭法的明軍。數分鐘內又有數名八旗兵應聲倒下,這12個人有如神助,箭法精妙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清軍見狀紛紛還擊,霎時間飛箭如雨,可這12名壯士毫不畏懼,他們在叢林的掩護之下成功躲避了八旗兵的還擊,開始了有力的回擊。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600八旗兵機動性不如這12人,等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目標過大為時已晚,這12名壯士手挽雕功,精準的箭法可謂是百步穿楊。八旗兵一個接著一個倒下,但是清軍又找不到射箭之人的具體位置,四處環顧只有密林蒼蒼,霎時間清軍汗毛豎起,以為鬼神作祟。接二連三的飛箭射中大量的士兵,清軍趕緊勒馬回身撤退,人馬皆驚的混亂場面使得不少傷員被踩踏而死,清軍在短短數刻之內竟然損傷數百人,這在之前是沒有過的事情。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要說這12位壯士是什麼人?他們原本是山上的響馬也就是強盜,在聽聞八旗兵要圍困北京城之後,一股強烈的自尊心從胸中升騰而起。他們雖然是綠林好漢,但也崇敬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因此他們一行故意在八旗兵來到通州之時,將他們引入密林深處。這幫八旗兵不熟悉此地的形勢,心高氣傲地自以為必定取勝,正中了這幫好漢誘敵深入的計謀。他們一面射殺清軍,一面藉助有利地形掩護自己,最終毫髮無損地重創女真八旗兵。

強盜也有家國情懷,崇禎二年的這12名響馬,射殺後金八旗兵400人

這一場局部小會戰剿滅了清兵400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北京城所在地的軍民,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反抗清軍。尤其是昌黎縣的縣令,捨生忘死與社稷共存亡,最終保住了一縣百姓的平安。以一己之力重創女真八旗兵,在明末是絕無僅有的事件,也是為數不多的揚眉吐氣的時刻。這些潛伏在深山之中的響馬,本是為人不齒的下流之輩,卻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民族大義,如何不令朝中瑟瑟發抖的讀書人汗顏?而那些臨陣脫逃的士兵,如何不因此羞愧難當?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明朝畏畏縮縮的態度極大地助長了女真人的氣焰,丟掉了骨頭的明朝人再也沒能爬起來。吳三桂延請清兵入關之後,明太祖建立的大明就此消亡,末帝崇禎自縊之前的嘆息,可惜沒有人能夠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