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小孩做的事,他就偏要做為什麼?

紫漠飛雨


不要小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想必好多家長都深有體會,究其原因,大致分以下幾種:

(一)您發出的指令不夠具象。

對待小孩子,最好不要發出直接指令,他們的思維跟我們不一樣,理解力跟我們想象的並不一致。比如你看到孩子在爬窗臺,你馬上反應到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我的趕緊制止,這時候如果你說:“寶貝,不要爬窗臺,危險!”。但對孩子來說,“不要”,“危險”這些抽象字眼遠沒有爬窗臺來的更清晰,相當於你的指令強化了爬窗臺,那孩子不爬窗臺反而不正常了,如果你說:“到媽媽這裡來,或者到爸爸這裡來”,通過這樣的指令先把孩子吸引過來,然後抱著孩子一起拍一拍窗臺,稍微用寫力氣,他的小手拍疼了,拍紅了,對窗臺有了不開心的記憶,那麼孩子就不會再去爬了,所以,我們對小孩發出指令一定要儘可能的具象,用眼睛能看到的,身體能觸摸到的指令才最有效。

(二)對孩子發指令也要迂迴

小孩子也有情緒,可能他們不一定會表達,但是孩子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你用直接的命令式的口氣去跟孩子講話,他們雖然小,但也不願意聽,因為人的本能是趨於快樂的,當然,這一點,我們成年人也是深有體會的,所以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迂迴的向孩子發出指令,孩子更容易接受。

(三)榜樣的力量

俗話說,身教大於言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想要讓我孩子做什麼事情,我們家長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你不讓孩子玩手機,你告訴孩子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容易玩物喪志,結果我們自己拿著手機不放,刷視頻,看抖音,還時不時的發出一些笑聲,那你讓孩子別玩手機,那就是強人所難了,孩子不聽你的也正常了。當然,我們實在想玩玩手機,忍忍,等孩子睡著了,看不見我們玩手機的時候,咱們再玩,哈哈!


初中數學雪妮


大家好,我是江說物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一下是我的觀點:

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吐槽:我家那個孩子啊,真不聽話,越不讓ta做事,ta偏要做!不讓ta看電視,偏要看;不讓ta出去玩,偏要玩;不讓ta吃糖,偏要吃;不讓ta爬高爬低,偏要爬……真拿ta沒辦法……

通常最終的結果就是,父母強制性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父母生氣,孩子賭氣,兩敗俱傷,日後孩子依舊不聽父母的話,如此往復循環......

找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否定的語言傳遞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父母對孩子的禁止命令中都帶有“不”字,當這個“不”傳輸到孩子的大腦中,便會讓孩子產生本能的抗拒,從而讓他們忽略“不”,而直接做出父母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2.對孩子的禁止,實際上卻引誘著孩子去嘗試

曾有幼兒園進行過這樣一個測試,老師事先給小朋友們看一個老虎,但全身是粉色的,很新奇,然後老師讓小朋友閉眼,並且禁止他們腦中再想這隻粉色的老虎,結果等小朋友眼睛睜開,問他們剛才心裡在想什麼,結果他們都想的是那隻粉色老虎。

這個實驗也就表明了,孩子往往關注的不是前面的那個“不”,而是“不”後面的那件事,這種禁止只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促使孩子更想要去嘗試。

大家有其他方面的見解歡迎評論留言,喜歡的話點點關注,謝謝大家的閱讀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江說物理


不讓孩子做的事,他就偏要做,每個孩子幾乎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當孩子開始有自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並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時,咱們大人看似的叛逆就開始了。



在初期,孩子一般只是想按到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天生就是有好奇心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通過嘗試各種不通的,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去積累自己的經驗。

但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按自己過去的經驗,認為對與不對,能做不能做。這些過去經驗所總結出來的指導性信念,阻止了孩子去探索新奇的事件。設想一下,當孩子每次想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家長的經驗認為:這樣做不可以,不能這樣做!孩子的心理狀態會是怎樣的?

孩子從內心深處,反覆的體驗到自己的行動受阻,當需求得不到滿足,積累到一定時候時,孩子就會有反抗,因為心裡面不舒服呀。

孩子開始試探性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有的時候成功,有的時候,被阻止,禁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用這種家長親所說的:“不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方式,開始一個一個成功行動時,孩子已經漸漸的形成了這樣的行為習慣,與家長交往的相處模式。

所以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孩子的行為、思維模式,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塑造出來的。



那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信一個指導守則: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當一件事情,發現我們的溝通交流,使用的方式方法沒有起到效果時,請及時的改變教育引導過程中的,說話的語言內容,方式,改變我們的行動、接觸模式,方法總比困難多。

要知道,我們在沒有讓孩子按合適的方式去做事情的時候,講道理,告知、說服,命令,幾乎起不到幫助孩子建立:我自己覺得,我也認為應該如此去做的想法。

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方法,試試哪種方法更有效果,當孩子經歷有效果的方法,並認同時,孩子是發自內心的贊同的。

這時候,我們與孩子可以進行深度的溝,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在溝通過程中,一定不要忘了,用家長慧智的眼睛,發現孩子自己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給予肯定,正反饋。並將正向積極的信息,用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孩子與未來建立聯繫。


我是殷老師,有任何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疑惑,都可以與我交流溝通。希望今天的解答能夠幫助到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