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已累計突破249萬例。”

  隨著南半球隱入晨昏線的晝夜中,美國當地時間4月21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新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2,495,994例,累計死亡171,255例,疫情危機已迫在眉睫。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在這一時刻下,口罩、消毒水、體溫監測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和手段已在全球範圍內鋪開,並陷入了物資緊缺的境地,使得一些國家為此“大打出手”。這廂德國剛截下意大利從中國漂洋過海訂購的醫療物資,那邊又攔下了輸往瑞士的24萬口罩,以及防護服、消毒水……

  其中,一種叫做紅外體溫檢測儀的非接觸式測溫設備,亦成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受各個國家虎視眈眈的“獵物”;不同於手持額溫槍等測溫設備,這類產品可以更大範圍更遠距離讓人群中的體溫異常一覽無餘。

  在中國疫情發生的早期,這些非接觸測溫設備同樣是搶手貨。它們以響應時間快、非接觸、使用安全等特點,在疫情最初爆發的短短几天內,迅速席捲了商場、車站、機場等各個工作場所。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而紅外體溫檢測儀的背後,一顆小小的紅外測溫探測器亦在一夜之間“一芯難求”,使得全國各大紅外熱成像廠商連夜加班加點生產,以滿足不斷激增的芯片需求量。

  實際上,如今國內炙手可熱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市場,曾經是西方國家的天下,美國、法國和以色列等國家長期對我國實行核心技術封鎖。這也使得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成為我國國產芯片產業在崛起過程中,除CPU、存儲器等芯片之外的又一發展重點。

  2008年前後,我國掀起了一股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自研熱潮。經過十餘年發展,我國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已成功突破國外封鎖,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

  為了進一步探究我國紅外熱成像產業的變化與發展,智東西對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產業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同時也與以高德紅外民品市場總監金朝昊、大立科技產品經理陳紅強等為代表的業內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

  漫漫十餘載長路,我國國產紅外芯片技術是如何從處處受西方國家鉗制,一步步走向自主可控替代的?這場翻身仗背後,又有哪些重要玩家默默潛心專研十餘年,開拓出不同套路與打法?更重要的是,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將給我國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產業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01

  疫情點燃的紅外熱成像芯片大火

  紅外熱成像芯片火了。

  自今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一錘定音,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傳人後,商場、工廠和社區等公共場所的人體測溫設備需求飆升。

  但在人流量巨大的地鐵、機場和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地帶,簡單的額溫槍、耳溫槍已不能滿足複雜的測溫需求,因此能夠實現遠距離多人同測的紅外熱像儀,成為防止病毒突破抗疫防線的標配“武器”,而這一市場需求推向高潮後,幾乎逼近紅外芯片廠商們的庫存底線。

  緊接著1月30日,國務院相關醫療物資保障組發佈《關於組織做好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和調度安排工作的緊急通知》,將紅外體溫檢測儀及配套零部件等產品納入防疫重點物資,保障生產和輸送的有序進行。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一紙紅頭文件的下發,為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睿創微納等國產紅外廠商在疫情期間的研發和生產節奏擰上發條,加速對紅外體溫檢測儀市場的供應。

  紅外體溫檢測儀也稱紅外熱像儀,它與一般的額溫槍、耳溫槍不同。從檢測距離看,額溫槍一般為1到3cm,耳溫槍需塞入耳中,而紅外熱像儀則可在1米以上,最遠達10米;從檢測數量看,額溫槍和耳溫槍等都需要一對一檢測,而紅外熱像儀能顯示熱分佈圖像,可實現多人同測。

  與此同時,紅外熱像儀系統還可以自動進行人檢測、跟蹤臉部溫度,實現全自動測溫,而本文探討的正是這類紅外熱像儀。

  據瞭解,截至3月初,大立科技累計已向全國29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的醫院、地鐵站、火車站和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出貨了超6000套測溫儀設備;高德紅外的人體測溫設備則累計出貨超10000臺。

  今年2月,工信部預計疫情期間全自動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需求約6萬臺,手持式約55萬臺。與此同時,隨著紅外感應設備的需求量持續攀升,未來該市場的短期需求在將達到100億人民幣左右。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伴隨著國外疫情的蔓延,我國紅外芯片廠商的疫情供應亦擴展至海外市場。

  大立科技的海外訂單自2月中旬以來持續增長,覆蓋日韓、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僅向韓國供貨的防疫設備就已超千餘臺。

  從全國出口總量看,據我國海關總署最新消息,我國自3月1日以來共驗放出口了價值102億人民幣的主要疫情防控物資,其中含紅外測溫儀241萬件。

  短短三個多月,新冠肺炎疫情直接讓我國的紅外芯片市場火熱了起來,使這項技術從幕後走到臺前,讓更多人知曉這項似乎離人們很遙遠的技術,是如何廣泛地與人們日常生活所結合。

  而在這火熱的市場背後,實際上是我國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廠商長達十餘年的自研核心技術翻身仗。

  02

  軍事領域關鍵技術,國產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窘境與起點

  什麼是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

  理論上說,當物體高於絕對零度時,就會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其中包含波段位於0.75~100μm的紅外線,並且紅外輻射的能量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則是利用這一原理而製作。

  我們可以做個類比,它就像是數碼相機的CMOS傳感器,相機裡的CMOS用於可見光成像,而紅外熱成像探測芯片則負責紅外光成像。

  但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在結構設計、製程工藝、封裝、基底材料甚至技術生命週期方面,都與數碼相機的CMOS傳感器有著較大的不同。就拿技術週期來說,CMOS傳感器的技術路徑遵循“摩爾定律”的發展,一般產品的生命週期不到半年就會被淘汰,而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這類產品的生命週期可延長至2年。

  作為紅外熱像儀的最核心部件,紅外熱成像探測器直接決定了設備最終成像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它能夠幫助設備收集紅外線的溫度數據和熱分佈信息,並通過其餘零部件進行成像以檢測物體溫度。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從技術類別上分,紅外熱成像探測器又可分為製冷型和非製冷型探測器。

  簡單地說,製冷型探測器需要在零下190℃左右的超低溫環境下工作,因此它一般會添加製冷裝置,通常應用在航天、船艦、導彈、科研等高端軍工領域,具有靈敏度高和作用距離遠等特點,同時工藝技術和製造成本也非常高。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製冷型探測器

  相比之下,非製冷型探測器可以在常溫下工作,雖然靈敏度和觀測距離較短,但在成本、功耗、重量和壽命等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工藝技術門檻也更低,能夠應用在大部分民用領域和常規軍用領域。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非製冷型探測器

  紅外熱成像探測器亦是紅外熱像儀制造中最主要的成本構成。據長城證券在今年2月發佈最新報告數據,非製冷熱像儀的探測器成本佔比1/3至1/2左右,而製冷型探測器佔製冷熱像儀成本高達70%。

  目前,全球紅外熱成像技術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但隨著非製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的發展,民用領域的應用市場也正逐漸開拓。

  在軍事領域,由於製冷型紅外熱像儀具有靈敏度高、隱蔽性好、抗干擾性強和目標識別能力強等特點,能夠在可見度極低的環境下工作,因此它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偵察、監視,以及裝甲車、坦克、飛機和導彈武器等武器裝備中。

  而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用市場亦十分具有發展潛力,能應用在電力和工業行業的設備運作檢測,以及輔助駕駛、邊防、消防等場景的觀察和追蹤中。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實際上,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發展始於美國,並長期運用在軍事領域,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在實行軍事制裁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美國軍隊在陸地戰中至少為500輛坦克裝備了熱像儀作為夜視設備;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平均每個美國士兵都配備1.7個具有紅外熱像儀的產品。

  相比之下,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紅外技術領域應用的是一種比較低端的熱釋電紅外探測器,其餘所有紅外熱成像設備全部依賴進口。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熱釋電紅外探測器

  但基於該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重要運用和敏感性,早期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技術不僅被美國、法國、以色列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牢牢掌握,同時還長期對我國實行嚴格的出口審批制度甚至禁運。

  直到2000年左右,法國開始每年向我國出口少量工業級低端紅外熱成像產品,並明確不允許應用在軍事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的供貨亦存在設備價格昂貴和供貨週期長的缺點,導致我國的紅外熱成像芯片技術仍然處於卡脖子的狀態。

  當時間的指針滑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國軍品業務的發展需求和國產芯片崛起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外部面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鉗制,內部亦存在自主研發技術不足的困境。因此,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的自主研發已迫在眉睫。

  03

  十餘年長途跋涉,國產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崛起

  2008年前後,我國陸續有企業走上紅外熱成像技術的自主研發之路,砸資金採購設備、半導體材料、搭建廠房、自建產線、引進研發人才……一步一個腳印地搭建起從上游紅外熱成像探測器到中游機芯,再到下游紅外熱成像整機的全產業鏈佈局。

  尤其在上游紅外熱成像探測器的研發中,如何突破國外對我國先進製造工藝和封裝等技術的封鎖,亦成為這場紅外熱成像技術翻身仗勝利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我國各省市政府也相應出臺了各項相關政策,涉及財政補貼、稅務優惠、人才補貼等各個層面,進一步為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國產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強力支持。

  其中,國務院分別於2014年和2015年出臺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更是直接將集成電路(IC)產業的發展提高到了國家層面,著力提升包括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在內的國產IC設計製造水平,以及封裝和測試技術的自主發展能力。

  在這一場紅外熱成像技術國產化的翻身仗中,除了中科院各下屬單位和國家軍工企業發力外,還有不少民營企業嶄露頭角,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睿創微納、華中數控等民營企業更是逐漸在國內外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1、高德紅外:紅外熱成像企業標杆,紅外技術全產業鏈佈局

  “十年前我剛進公司的時候,我們的公司規模僅有500人。”高德紅外民品市場總監金朝昊感嘆道。

  實際上,成立於1999年的高德紅外最初並不研發探測器,而是通過進口探測器的方式,做紅外熱成像儀的整機和系統,處於產業鏈中游。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發,高德紅外憑藉智能型紅外自動搜索測溫系統在這場抗疫戰中“一戰成名”,但當時的核心元器件仍然依靠進口,並一直受到美、法等國家的封鎖,這讓高德紅外創始人、董事長黃立更加堅定自研紅外核心器件的決心。

  針對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國產化佈局,黃立制定了覆蓋全產業鏈的發展規劃,並將自研第一槍打在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上。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高德紅外創始人、董事長黃立

  2010年高德紅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黃立決定將IPO募集的近20億人民幣盡數投入探測器的研發中,並大力招兵買馬組建了一支近200人規模的研發及生產團隊,在自研國產芯的道路上一路馳騁。

  目前,高德紅外已搭建起兼具製冷與非製冷的三條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批產線,包括8英寸0.25μm批產型氧化釩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生產線、8英寸0.5μm碲鉻汞製冷紅外探測器生產線,以及8英寸0.5μm批產型二類超晶格製冷紅外探測器生產線,擁有覆蓋製冷/非製冷探測器及機芯、製冷機、便攜式紅外偵查儀、手持測溫熱像儀等、人體測溫熱像儀多個主要產品。

  “高德紅外已發展為一家民營軍工企業,是我國紅外熱成像領域的標杆企業。”金朝昊談到,目前高德紅外的軍工業務佔總業務比例70%,民用業務佔比30%。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體測溫領域,高德紅外還基於多年來積累的大量人體測溫數據,自研了相關機器學習算法,以更好紅外熱成像技術與AI技術相結合。

  2、大立科技:十年基本實現進口替代,六百萬像素探測器領先國外水平

  大立科技的前身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其紅外熱成像技術發展則始於1993年,這一年,名字還叫“大立機電”的大立科技研製出了國內首臺一體化紅外熱電視。

  “實際上,它解決的是電力上非接觸式測溫的需求。”大立科技產品經理陳紅強談到,公司雖然在1993年就已開始投入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研發,但真正明確國產化佈局要從2003年講起。

  2003年,隨著我國軍事技術的發展,紅外熱成像技術作為軍事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國產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紅外熱成像技術必須實現國產化,不可能受制於國外。”基於這一想法,大立科技董事長龐惠民開始著手紅外熱成像技術的佈局,並在2005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大立科技董事長龐惠民

  歷經五年的研發,大立科技終於在2008年取得了初步成果,成功研製出320×240 35μm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併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無疑也為我國紅外產業的國產化發展增添了信心。

  但2008年大立科技研發的探測器還較為低端,只能小規模自主替代進口芯片,直到2013年才真正實現完全替代。

  2009年,大立科技研製了384×288 35μm探測器;2012年,其又成功研製出160×120、384×288、640×480 25um探測器;2014年研發640×480 17μm探測器;2017年衝進高端行列,研製出1280×1024探測器;2018年研製成功1920×1080探測器,並緊接在2019年研製3072×2048探測器,成功實現在像素層面領先國外水平。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大立科技1920x1080像素非製冷焦平面探測器成像效果

  從佈局研發到基本實現進口替代,大立科技整整走了十年。如今,其產業鏈已覆蓋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機芯、整機系統等多個環節,擁有軍品非製冷焦平面紅外探測器(非晶硅)產業化基地,成為我國少數擁有紅外熱成像技術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之一。

  3、睿創微納:專攻非製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

  相比於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成立於2009年的睿創微納則顯得尤為年輕,其前身為睿創有限,直到2016年才更名為睿創微納。同時,它在2010年還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艾睿光電,專攻非製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

  睿創微納董事長、總經理馬宏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曾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光電研發工程師、深圳世紀晶源光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睿創微納董事長、總經理馬宏

  整體來看,睿創微納在紅外熱成像領域的佈局較為集中,主要針對探測器和機芯產品,相對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兩家企業來說更專注於紅外產業鏈上游,卻也因此實現了較為快速的增長。

  2012年,該公司發佈了384×288 35μm探測器,正式拉開自身在紅外熱成像領域的國產化序幕;2015年研發1024×768 14μm探測器;2017年研製640×512 12μm探測器,比法國著名的紅外探測器公司ULIS還要領先一年;2018年研發1280x1024 12μm探測器,成功邁入百萬級像素陣營。

  這一系列的技術積累,亦幫助睿創微納在2019年敲開了科創板上市的大門。

  目前,睿創微納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佈局已覆蓋紅外MEMS芯片、探測器、機芯及整機系列產品。但在馬宏看來,現階段我國紅外民用市場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並主要集中在智能安防監控領域,而正在萌芽中的汽車輔助駕駛、個人消費電子和工業測溫等應用場景,亦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未來,該公司還將重點研發小像元間距紅外傳感器、晶圓級真空封裝、ASIC圖像處理專用芯片等技術,進一步拓展紅外技術佈局。

  04

  非製冷探測器基本實現國產替代,軍用市場發展潛力大

  歷經十餘年發展,我國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產業已從最初全部依賴國外進口,逐步實現了與國外相同水平的基本替代。

  今年2月長城證券發佈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紅外熱成像市場仍以軍用紅外應用為主導,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軍工企業仍佔據著紅外市場較大的份額。

  但隨著近年來民用紅外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部分民營紅外企業在軍工方向的研發實力增強,以高德紅外、大立科技、艾睿光電和華中數控等民營企業亦逐步在我國的紅外熱成像產業中佔據重要地位。

  “從數量級角度看,我國紅外民用市場的數量級比軍用市場更高。”但金朝昊也認為,從產值角度看,由於我國軍工市場應用的紅外熱成像設備比民用市場更高端,因此我國軍工市場的產值規模比民用市場更高。

  不足的是,實際上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品上的應用較少,除了軍用之外,目前仍以電力行業等高端工業的非接觸式測溫應用為主。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這次疫情使用紅外熱像儀來進行人體測溫,實際上是紅外技術在民用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陳紅強談到,以前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品市場主要應用在打獵和輔助駕駛應用中,但這兩個領域的應用仍然是小眾市場。

  一方面,我國擁有持槍證的人較少,實際上這部分產品更多的是銷往國外;另一方面,紅外熱像儀能夠作為車載夜視儀,輔助汽車在夜間的出行,但這類輔助駕駛設備只有在高端車上才配備。

  因此從應用層面看,我國紅外熱成像在行業上的廣泛應用,仍然以導彈、軍機、坦克等軍用設備,以及工業領域的非接觸式測溫應用為主。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若從技術類別上看,陳紅強也談到,目前我國的非製冷型探測器已基本實現進口的國產化替代,但在製冷型探測器領域,我國的製冷型探測器性能和技術與國外領先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難做到完全替代。

  “與國外頂尖的企業相比,目前我國落後了十年的技術水平,也就是至少落後一代的產品。”陳紅強說,這主要體現在製冷型探測器這類高端技術上。

  由於製冷型探測器需要超低溫環境下工作,探測器表面越低,它接收能量的反應就越靈敏。國內一般是通過液氮將探測器溫度降低,而國外已經能研發出極小的壓縮機,能夠迅速地將探測器表面溫度降到零下200℃,而這類製冷型探測器在國內尚未有廠家能夠生產。

  “從全球角度來看,我國的紅外熱成像技術雖說不是最頂尖的,但已經進入第一梯隊。”金朝昊說。

  根據全球紅外熱像儀調查機構Maxtech International統計,在2014年全球民用紅外熱像儀市場 中,美國FLIR公司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佔全球市場份額40%,其餘企業的市場份額均未超過5%。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其中,我國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分別佔據全球3%的市場份額,仍是全球民用紅外熱像儀領域不可小覷的競爭者。

  實際上,我國紅外熱成像市場不管是軍用領域還是還是民用領域,都十分具有增長潛力。

  在軍用紅外市場,據Maxtech International及北京歐立信諮詢中心預測,2023年全球軍用紅外市場規模將達到107.95億美元(約764.43億人民幣),雖主要以歐美髮達國家佔據主要地位,但我國軍隊紅外熱像儀配備相對較少,隨著國家積極推進軍隊信息化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包括單兵、坦克裝甲車輛、艦船和紅外製導武器等紅外裝備市場也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

  長城證券最新發布報告顯示,未來我國軍用紅外市場規模約340億人民幣,若紅外系統以10年為更新週期,那麼我國每年軍用紅外市場的平均規模將在30億人民幣以上。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在民用市場,Maxtech International及北京歐立信諮詢中心預測,2023年全球民用紅外市場規模將 達74.65億美元(約528.62億人民幣)。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範圍廣泛,但目前國內的市場需求仍未完全開發,隨著我國電力、車載、安防等傳統行業的發展,以及新興市場需求的增長,我國民用紅外市場亦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

  其中在安防領域,《中國安防》預測,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我國紅外產品安防監控領域市場規模將達150至200億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降超過20%,並隨著消防、電力和工程建設等領域需求的增長,我國其他民用紅外熱像儀市場需求或將達200億人民幣。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05

  疫情風波後,紅外熱成像市場會退潮嗎?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紅外熱成像技術為我國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睿創微納、華中數控在內的廠商均及時響應號召,持續加班加點進行疫情防控物資的生產,成為我國新冠肺炎抗疫戰中重要的主力軍之一。

  從另一角度看,這亦是我國國產紅外熱成像技術接受全民檢閱的一次機遇和挑戰。

  在陳紅強看來,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產業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龐大的紅外測溫設備需求增長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深刻認識到,想要大規模地生產紅外熱成像儀,必須自身掌握核心芯片技術的生產能力。

  但從體溫監測角度看,陳紅強對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用市場的應用落地拓展並不樂觀。“這與2003年的‘非典’疫情情況相似,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只會在疫情期間具有廣泛的應用,疫情結束後它的應用需求會迅速降低。”他說。

  一方面,與普通的體溫監測設備相比,紅外熱像儀的成本較高,隨著疫情結束後體溫監測需求性逐漸減低,許多企業不會不會再投入巨大成本購入熱像儀設備;另一方面,紅外熱像儀初期使用方面,但是後期維護需要定期校驗,維護成本也不低。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與此同時,這次疫情亦暴露出我國紅外熱成像產業在半導體原材料方面,仍無法擺脫國產化替代的問題。其中,在紅外熱像儀需求急劇增長的形勢下,華中數控的美國ISSI內存芯片嚴重庫存不足,在國內相關產商中也難以迅速找到替代品。

  因此,如何擺脫對國外基礎原材料和基礎工藝的依賴,亦是我國在實現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自主化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從軍事技術封鎖到抗疫立神功 國產紅外芯片十年崛起路

▲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髮朋友圈求購芯片(圖源:CV智識)

  針對這次疫情對我國紅外熱成像產業的影響,金朝昊的態度則較為樂觀。“這次疫情對紅外熱成像技術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技術,以及這項技術能帶來的眾多可能性。”他談到,經過這場疫情,會有更多的企業來思考,是否能利用紅外熱成像這項技術進行跨行業的結合。

  例如,高德紅外已經與部分AI行業進行合作,將紅外熱成像技術與人臉識別技術相結合,讓設備在刷臉的同時進行測溫。據瞭解,這項技術已經在疫情中實現落地。

  “我認為這一波疫情帶起來對紅外熱成像的認知和需求,並不會因疫情的結束而衰退,反而會促進這項技術往各個行業滲透。”金朝昊認為,從新基建角度看,一是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夠與AI、物聯網、AIoT、5G和大數據等新興行業逐漸結合,衍生出各類新的產品和應用;二是新基建對特高壓發展的需求,也將促進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電力設備檢測領域的持續發展。

  06

  結語: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十年翻身仗

  回顧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自主發展的十年“長征”,是一個甘於寂寞地從零開始探索、潛心研發的產業故事,亦是一部拼盡全力掙脫國外技術枷鎖、一步步走向自主自強的奮鬥史。

  一路走來,國產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發展歷程中,既有認準方向後一鼓作氣向前衝的創業先鋒和技術人才,也有從經濟、政策、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給予產業支持,擔當衝鋒後盾的國家和地方政府,這些因素對我國紅外熱成像產業想要打贏這場翻身仗而言,缺一不可。

  如今,疫情的爆發讓我們直接看到了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匠人”們,自十年前開始的未雨綢繆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年一晃而過,我國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從最初受西方發達國家鉗制,發展至今已基本實現進口的國產化替代。

  雖然目前我國能真正實現紅外熱成像技術自主研發的企業仍屈指可數,產業的發展歷程還較為短暫,同時高精技術和市場份額相比國外領先企業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但這幾個玩家也已經成為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的重要替代力量。

  如此看來,我國的紅外熱成像產業已走在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並卯足了勁向前追趕。現階段,它的國產化、批產化和低成本發展,也正進一步給紅外熱成像產業乃至更廣泛的行業帶來技術創新。

  從軍用市場到民用市場,從導彈裝甲到樓宇安防,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的佈局應用正不斷拓展,同時隨著AI、物聯網、5G和汽車電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國家新基建的推動,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否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國產紅外芯片產業能否有朝一日立於世界潮頭,亦有無限的潛力和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