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一、2019流量更新

今年好多商家都在反映搜索不好做,无论怎么做搜索流量都起不来,或者起来后又呈断崖式下降,今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原因是今年淘宝流量更新,和我们以往操作的时候不太一样,所以说很多人觉得搜索不再好做了。

从2018年开始就有这个变化,到今年变化尤其明显,淘宝的流量入口非常的分散,更向个性化、形式多元化、内容化方向发展。

淘宝从03年到现在以及从PC端转移到无线端的买家群体一直在改变着,从以前的70后、80后主力军转到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搜索的方式去寻找商品,思维跳动很活跃,直播、短视频这一类很新奇的直播方式是受这类人群所追捧的,所以淘宝也在一直变化,否则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可能说到现在很多人觉得做搜索已经没有用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目前整个淘系最大的流量还是搜索流量,商家能获得的免费流量还是手淘搜索和手淘首页流量。

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二、淘宝流量的本质

淘宝流量的本质是从两方面解答的,一是账号,我们主要是探寻这个账号背后的消费者需求,而淘宝一直在解决什么?解决消费者当下需求的商品并提供选择。

淘宝发展到现在,大数据帮助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让消费者更容易的找到他们当下需求的产品,并提供选择。怎么个容易法?更容易就是知道这个账号的消费者更偏向于哪些喜好等等,同时也代表着标签时代的到来,不能给我们带来盈利的流量都是垃圾流量。天猫2.0的改版最核心的一点是从运营产品向运营消费者的转变。

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1. 如何强制标签引爆流量

标签的种类从宏观角度讲,分为固定标签和移动标签两大类,固定标签我们都知道,性别年龄等都属于固定标签,移动标签会根据你近期消费、历史购物行为和购物意向决定,这也决定了一个消费者的标签走向。

除了人群标签,宝贝也有固定标签和移动标签,宝贝自身的属性和宝贝所在店铺名称都属于固定标签,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给宝贝打上移动标签,移动标签精准流量就不会起伏很大。


2. 如何强制标签引爆搜索

打标签是很多人在s单之前要做的,但是为什么有人打标了还不行?方法是一种,资源也很重要,比如刷手上午打了自己的标签,想第二天付款,不能保证他下午不去浏览其他人的产品。

客户的购物意向主要是靠行为轨迹,系统在计算环节中有一个时间节点、频次、购物意向是不是真的围绕这个走的这几点判断的,现在只分享宝贝的移动标签中的购物意向,随着宝贝上架之后时间的的推移,标签肯定会发生变化,一款宝贝随着销量的增长,他的标签是由窄到宽的转变,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去蹭竞品。

淘宝一般会计算消费者身上最强的5个标签,最近浏览意向的频次越高,时间越近,标签权重越高。这个时间也是有一个周期的,会把今天和昨天做一个对比,其余还有很多标签,毕竟千人千面。

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3. 流量引爆的核心

关键词本身是自带标签,生意参谋专业版有一个搜索人群分析,就会知道关键词背后的大部分人群是什么样的,大词和二级词所属的人群肯定不一样,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还有标签叠加。

流量的起爆核心点这些年一直都没有变过,底层原理就是单量必须增速,增长的阀值必须撬动这个类目的权重,这就是同样做螺旋递增,有的人能操作起来,有的人却不能。

再就是点击率,点击率不一定要达到行业均值的1.5倍或2倍,但是一定要高于行业均值。

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4. 你的宝贝真的适合玩搜索吗?

在玩搜索之前,我们要先确定我们的宝贝是否适合玩搜索,第一个是看整个类目和搜索流量的占比,第二个是看类目top的竞品的流量结构,看他们的搜索占比达到多少,还有就是看一个宝贝在一个固定周期和固定的流量下加购量与收藏量之比,这个比值越大越适合做搜索,这是其中的几个小技巧。

很多人说今年的坑产没用了,其实不然,今年的坑产依然有效,只不过是计算的关键词的人群坑产,一个人群下有很多不同的标签,淘宝的系统很智能,这也就是很多人在初期的时候,流量从0做到500,从500到1000很容易,但是从1000突破到2000很难,今年的流量不是单纯的放大展现,而是谁的人群权重大,系统后就会给权重高的放大展现人群,你的人群权重大于竞争对手的人群权重,淘宝就会把人群展现优先给你的宝贝,宝贝的前期系统只会给一个权重高的人群放大展现。

在淘宝10年,我发现【人群标签】权重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今日头条“数据蛇”,近10年来一直摸爬滚打在淘宝天猫平台,也是一名淘系资深商家!在看到我的一些见解后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还请赞、转发。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如果你是淘宝卖家,可以联系我一起学习、交流、探讨;si信我回复“学习”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