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

從你的眼中看不見我


用開悟公式來解答題主:

如來說孩子,即非孩子,是名孩子。

可以從相反的地方來解決:

1、她不是孩子,當是你的妹妹或者大家族裡的妯娌,你怎麼讓他平等承擔家務,讓他怎麼參與管理時間讓家庭生活更豐富的?

2、她不是孩子,當她已經成年,並且變成你兒媳,你會怎麼看這個兒媳?並對這個兒媳做什麼?你會期望這樣的兒媳會組建什麼家庭?

3、她不是你的孩子,如果她是你鄰居家孩子,你會怎麼看?你會笑話14歲的孩子,還是會笑話鄰居家媽媽沒有教養好?

4、她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的鏡子,躺著行為是因為家長沒有身體運動是大腦運動的放鬆的認知,不打掃是因為家長有包辦的認知。不洗"臉",而去洗鏡子,有用嗎?

不當他是孩子,他就會往成熟的方向去走。

如來說回答,即非回答,是名回答。

請理解我用提問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


陳坦坦亮點習慣


14歲的孩子,處在青春發育期。已經有些叛逆,不太愛服從家長。

性格倔強點兒的孩子甚至會跟家長對著幹。所以我認為不能強行的要求孩子照家長的標準做,家長要儘量少說多做。

1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

我家兩個孩子的屋子,在我看來也是很亂。但人家自己不這麼認為。有時我去給她們收拾了屋子,她們東西找不著,還很不滿意呢。

孩子們其實不希望大人去亂動他們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適當的提醒一下就好了,我們要把孩子房間以外的房間,按照我們所要求的標準,做到整潔乾淨,這樣孩子就有了模板。即便他們現在做不到,心裡也會留下這樣的種子。

2

如果實在髒亂的太過分,那麼就要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自己收拾好。

有時進到孩子們房間,我實在是看不下去,就會當場態度堅決的告訴她們,這樣不行,然後再具體地要求她們把哪裡哪裡弄好。

這時,也可以適當的滿足一下孩子平時不能滿足的一些願望,作為獎勵。

要軟硬兼施,既要讓孩子明白道理,又要讓孩子愉快接受我們的要求。

3

如果無論我們用什麼方法,孩子還是特別牴觸,那麼就只能讓時間來改變這一切。

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慢慢長大以後,一切都會改變的。你會發現我們自身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多少都會對孩子有些影響。

據我所知,周圍朋友們家的孩子,也大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說這是普遍現象,家長不必太焦慮。


春華秋實小姐妹


孩子在家上網課,的確打破了她原來的生活和學習規律,每天躺著沒有精氣神,房間亂了也不收拾,所有的行為傳達出來的信息就是情緒低落、缺乏目標和方向。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她振作起來,度過眼前的難關,同時也要痛下決心,扭轉不良的生活習慣。


01

學會做家務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許多孩子從小在父母的引導下,全副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對其他的事情漠不關心,也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久而久之,在生活上養成了懶惰、依賴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孩子除了學習心裡有底,其他都是一團糟,將來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會陷入沮喪和無助。

曾經有一個被稱為神童的男孩叫魏永康,17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科院,後來卻被學校勒令勸退了。理由就是生活能力太差。他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不會打掃衛生,不會洗衣服,甚至無法與同學正常交流。

孩子要改變,從學做家務開始。可以給孩子制訂規矩,比如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間,學習用具自己整理,用完放回原處;衣服幹了自己疊衣服,合理分類;做飯的時候給媽媽打下手等等。

02

制訂日常目標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目前在家裡上網課,不如學校管理嚴格,也沒有老師督促,恰恰是考驗自我管理能力的時候。管理自己從制訂目標和計劃開始。家長可以配合孩子一起完成, 首先在手機上下載一些日常管理小軟件或小程序,制訂階段性目標。例如每天起床和睡覺的時間,運動時間、作業完成的時間,一週看一本書, 分解到每天看幾個章節,都一一列在日常清單裡,睡覺之前檢查任務完成情況,並進行打卡。


這些小目標每天堅持完成,會感覺到自己的效率越來越高。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時,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積極和振作。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他們把生存和能力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讓每個孩子長大以後,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都能坦然應對。


03

參與家庭事務 培養責任和擔當

中國的孩子因為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予太多寵愛和關心,凡家務事都是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分心,卻不知道這正是養成孩子不良習慣的根源。久而久之,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懶惰的毛病。孩子只有參與到家裡的勞動和具體事務中來,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能發自內心地感恩父母。具有感恩心的孩子胸懷更廣闊,更加珍惜家庭的溫暖和幸福,能深刻地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成年後無論是對家庭還是社會更有責任和擔當。


總之,學生時代學習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會生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才是通往人生成功之路的基本鑰匙。意志堅強、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更容易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千變萬化,忍受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最終獲得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歡迎關注@安妮女性課堂 讓我們共同學習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