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堅持性不夠,是小時候的玩具太多造成的嗎?為什麼?

若水之悠然


你好,我是家有兩孩的早教人——醬紫媽媽,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

看得出家長挺重視孩子的教育,玩具太多其實只是單方便的問題,專注力堅持不夠,其實應該有很多方便,不是單方便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我們首先要保護孩子的專注力。簡單的說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孩子的專注力,是智力的五大要素之一。專注力是否足夠好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智力問題,而是因為專注力不好。

對於孩子來說,專注力指的就是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現在很多年輕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專注力了。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好,並不能通過主觀意志決定他們專注力的持久程度,所以家長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訓練來對孩子進行專注力的培養。

但家長們因為不瞭解專注力的養成過程,所以通常會對孩子進行一些錯誤的引導,反而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以下這5種破壞寶寶專注力的事,看看你是不是經常做?

1.忽視孩子專注力發展的正常時長

之前醬我在整理和寶媽們的聊天中,問的最多的就是:“醬紫麻麻,我家孩子一本繪本書都讀不下來就跑了,連半小時都坐不住,這孩子的專注力太差了,怎麼辦呢?”孩子究竟專注多久是正常的?首先,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們並非在有學習能力之後,就可以集中很長時間的專注力去學習。通常1歲以下的嬰兒集中專注力的時間不超過15秒,1歲半的孩子對有興趣的事物可以集中專注力3分鐘,2歲的孩子可以集中專注力7分鐘,3歲的孩子專注力10分鐘,5、6歲的孩子維持專注力在15分鐘左右。

當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10幾分鐘的熱情關注,他就轉移專注力到別處去了,這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專注力時長原理,跟孩子做一些別的遊戲。而不是強迫孩子繼續專注這個遊戲,要求孩子做更長時間。強制要求孩子維持更久的專注力,不僅會使孩子厭煩,還會破壞孩子的情緒狀態,使得孩子專注力變差。

2.情緒化的表達使孩子內心產生不安

有些家庭中,父母親的脾氣不太好,經常爭吵,或者想起來什麼事情就對孩子訓斥一番。這時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擺弄玩具或讀書的時候,冷不丁聽到家長高漲的負面情緒,對孩子來說就是擔心、恐懼的影響。

他們幼小的內心裡是恐懼父母親之間的爭吵和對自己的訓斥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情緒穩定有助於專注力發展,孩子的情緒有賴於環境的穩定,環境的穩定需要家長的穩定情緒來維持。歸根結底,家長是需要父母親有持續穩定的情緒支持的。

3.否定或打斷、忽視孩子的表達過程

還有的家長是這樣的,當孩子試圖對她傾訴一件事情的時候,她會不耐煩地說:“你說的這是什麼?我在做飯,你不要說了。”打斷或者忽視孩子的話,次數多了,就算再去問,孩子可能也不會講了。因為在那一刻他有想表達的衝動,時間過去了,孩子就不想表達了。

孩子專注於向家長表達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在迅速地組織語言,試圖向爸爸媽媽說清楚。這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家長們要充分重視起來。對孩子的表達保持關注、尊重的態度很重要。

4.以自己的做事規則去要求孩子

還有一些媽媽是這樣的:“寶寶,這個積木應該這樣搭才對。”“雪花片要按圖紙拼才行,你這樣亂插是不對的。”

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玩什麼玩具,都要按照媽媽的“要求”做才行。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就越來越少,創造力、自信心也被破壞掉,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無論遊戲還是學習,都想要依賴媽媽、尋找媽媽的要求和答案才能做。孩子專心於尋找媽媽給的答案,就做不到自己專注於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情了。

相信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依靠孩子自身作為遊戲和學習的主體,才是教育孩子的正解。

5.用吃飯、喝水等事情打斷孩子

當孩子專心玩拼圖的時候,家長在一旁不停地說“寶貝喝水吧”、“寶貝吃點水果”……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做某件事情可以用多久,可以在快到點時提醒他:“還有幾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哦。”而不是在孩子集中精力做事的中途屢次打斷。

重視孩子的專注力,是很好的想法,家長朋友們要學一點孩子專注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日常生活中以恰當的方式帶孩子,避免孩子的專注力缺失在家庭教養環境中。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怎樣來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呢?

根據以上我的總結,我們只要做到三不“不主導、不打擾、不控制”

培養方法有很多,很多地方都有課程,但我個人認為花了很多錢,但是在家裡沒有人一起來保護,是無用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我們一起加油,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我們一起加油💪


醬紫媽媽


孩子的專注力、堅持性不夠,和小時候玩具太多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玩具多隻能說明孩子玩具選擇多,家庭經濟條件不錯,可是它並無法直接去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和堅持性差等問題。為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來解決兩個問題,即專注力的影響因素和堅持性差的影響因素。

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差,是受到了什麼因素影響呢?

孩子的專注力差,更多是受到了以下這些因素的影響。

一、孩子的專注力和年齡發育特點有關。孩子2到3歲時,專注時長普遍在10分鐘左右;5-7歲時,普遍在15分鐘左右;7-10歲時,普遍在20分鐘左右;10-12歲時,普遍在25分鐘左右;13歲以後,他們能做到專注30分鐘以上。因此,家長面對孩子專注力差時,要理解孩子這和孩子的年齡有關,與他們的生理發育特點有關。

二、孩子的專注力受到環境的直接影響。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時,身邊存在誘惑,如手機遊戲、玩具等,那麼他往往難以專注於一件事。此外,如果他在學習,而父母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他同樣或受誘惑,甚至覺得憑什麼我在努力父母在享樂而不願專注。

三,孩子的專注力和父母的關注度有關。有些孩子平常裡因父母要上班、出差等,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比較少。父母給予他的關愛也不夠的話,那麼當父母都在家時,他就很難專注去學習和做一件事,反而會故意分散自己的專注力,或者表現出調皮、惹禍等情況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影響一個孩子專注力的因素。因此,父母在面對這些情況,要做的更多是對孩子偶爾不專注的表現理解,然後對他進行引導,給予他專注所需的環境條件,把一些會干擾專注力的東西清除,並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當然,日常生活中,不管多忙,都要對孩子表達關愛,無法天天見面。那麼至少週六日要多陪孩子玩耍。

那麼,孩子的堅持性不夠,又是受到了什麼因素影響?

孩子的堅持性不夠,主要是受後天家庭教育因素影響。沒有人天生能充滿毅力地堅持做某事,它需要後天通過父母教育培養來得到這種能力。

1、父母是否看得到孩子在某件事上的堅持。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會在某些小事上做到了堅持,比如每天堅持刷牙,每天堅持給一朵花澆水,這樣的行為,父母往往會理所當然認為孩子該做,忽略了孩子在做這件事的堅持和毅力。

2、父母是否能及時對孩子堅持的行為給予正面反饋。有些父母看得到孩子某一時間段裡的堅持,可是不久孩子就放棄了。這種時候,父母給孩子下定義“不會堅持”,卻忘了孩子可能只是因為堅持某件事沒有到得到正面反饋,他在這件堅持的小事中沒有獲得任何成就感,所以他才會放棄。

綜上,只是想和父母們說,孩子堅持性不夠和家庭教育因素有很大關係。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的堅持,也要懂得及時給予他在堅持某件事一些正面反饋,讓他意識到自己堅持的能力不錯,這是一種好的行為習慣等。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把這變成自己的性格的一部分,日後在學習上、生活上乃至工作上都能受其帶來的積極影響。


星主說教育


孩子的專注力、堅持性不夠,和小時候的玩具太多沒有任何直接性關聯。

我們試想下,之前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男孩子自己製作玩具:比如鐵環、彈弓、火柴槍等等,女孩子則喜歡玩跳皮筋。後來經濟條件好了,男孩子可以玩模型飛機、電動汽車、樂高,而女孩可以玩芭比娃娃等。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玩玩具的時候,從孩子們身上,透露的出那專注的神情?

那麼,孩子專注力不強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專注力的分類

從心理學角度上,一種情況是將專注力分為無意專注和有意專注,同時還有一種情況是將專注力的衡量品質分為四種:專注力的廣度、專注力穩定性、專注力的分配和專注力的轉移度。這四個品質是衡量一個人專注力好壞的標誌。

同樣,針對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又可以劃分成三個級別:自動專注、自覺專注和自然專注。下面程老師結合具體案例給大家講一下:

1、自動專注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狀態,沒有任何目的、沒有任何準備的專注,比如正在看書的孩子,父母拿著一個水果進來的時候,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水果上,而忘卻了手中正在看的書本。

自動專注主導的孩子,通常都比較隨性,很容易受到干擾,身邊飛過的一個小蟲子、廚房裡飄過的一縷香味、甚至窗戶外的一聲鳥叫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他。

這種孩子如果不加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就很難做到專注。

2、自覺專注

這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專注,比如上課鈴聲響起後,孩子可以根據需要將自己的專注力轉移到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上面。

這種類型的孩子,如果沒有完成自己預定的目標(比如作業或者其他的任務),就不會理會周圍發生的事情,只是將專注力有意識地調整到自己所關心的內容上。

3、自然專注

這種狀態是指導自己需要專注於什麼,並且能夠毫不費力、並且很快地將自己的專注力轉移到自己想要專注的對象上。

這種狀態是在自覺專注的基礎上訓練而成,並不是天生就可以。只有孩子具備了自覺專注的品質之後,才可以通過訓練達到這種狀態。

二、專注力與年齡的關係

不同年齡段幼兒專注力時間是不同的,但大致遵循這樣的歸來吧:

3-4歲幼兒持續專注時間在3-10分鐘。

5-6歲幼兒持續專注時間在10-15分鐘。

11-12歲兒童持續專注時間在25-30分鐘。

這個情況主要是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狀況來判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專注力的時間會逐漸上升。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時候的狀態,包括上課老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都可以明確看出來。

幼兒園階段,老師主要以遊戲為主,每次講授的時間相對都比較短;

小學低年級階段,老師上課時候的互動比較頻繁,每個知識點講解的時間都不長;

小學高年級階段,老師對於知識點講解的時間開始延長,互動減少;

初中階段,老師上課時候對於知識點講解明顯加長,並且會做一定的延伸。

這就是結合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注意力的變化所進行的相應調整。低年齡段孩子的專注力維持時間比較短,老師就會將整個課堂劃分成若干小塊,這也是將孩子的注意力分為若干個時間點,從而保證聽課的良好效果。


三、影響專注力的主要原因

兒童專注力的養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樣,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都是家長的行為,在這裡程老師主要講幾點,如何通過糾正不正確的行為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1、孩子在專注做事的時候,切莫干擾

場景1:孩子正在專心地玩玩具,家長過來對孩子說“寶貝、該吃飯了啊~~”。如果孩子堅持玩玩具,家長就有可能開始吼叫了“吃飯的時候就要吃飯……”

場景2:孩子在專心地看書,家長拿了一杯水過來。“寶貝、該喝水了……”

這些場景,在無數個家庭中都經常上演。當孩子沉浸在玩具、書籍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家長的插入,從主觀角度是為了孩子,但卻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了破壞。

當孩子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時候,作為家長儘量不要過多的干涉,而是讓孩子盡情在他的世界裡徜徉。如果影響了吃飯或者其他事情,就先將那些事情放一放。

因為飯可以晚點吃,但孩子從專注的狀態中被強行拽出來的時候,再想進入那種狀態,就不容易了。

2、家長不能夠以身作則

我們通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有些行為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比如:父母告訴孩子閱讀對成長很有幫助,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孩子聽從父母的話,捧起了一本書,家長也裝模作樣地捧起了一本書,可是沒看兩分鐘就放下書去做別的事情,或者是看手機。

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怎麼可能認為閱讀有好處?又怎麼可能專心地看書呢?

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比賽中摘得冠軍榮譽,並且考入清華大學的武亦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很久之前父母回家之後做得最多的就是讀書,在家裡基本不碰手機。

正是有這樣的家庭環境,正是有這樣良好的示範榜樣,才會讓武亦姝在成長過程中從書籍中汲取到了更多的營養。

所以,想要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家長必須創造相應的環境。

3、電子產品的干擾

孩子痴迷遊戲,這已經成了全世界家長的痛苦之一。

經常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專注力影響也是很大。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心裡還在想著玩手機遊戲,前兩天甚至有一個15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讓自己玩遊戲而打了母親。

其可怕程度可見一般。

對於這種情況,一般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在家中能夠感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更多的愛。

當孩子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中,充分感受到那份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和滿足,與內心的安全感,與玩電子遊戲過程中產生的滿足感更有溫度,也更有威力。

這種情況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少會受到電子遊戲的干擾,因為感受到孤獨、沒有成就感,才會在虛擬的世界中去尋找滿足。

4、生活習慣的干擾

我們的大腦喜歡乾淨、整潔、有序,同樣也喜歡這樣的現實環境。

我們經常要求一些專注力比較弱的孩子,整理自己經常生活的空間,比如自己的臥室或者書房。

當我們將所在空間的物品擺放整潔有序,儘量少的干擾和簡潔的美會讓我們的大腦感覺非常舒服。這個時候專注力就比較容易集中。

當這種狀態維持的時間越長,專注力的穩定性就會越好。

四、結束語

玩具多與少並不會對孩子的專注力產生影響,相反多接觸些新鮮有趣的玩具,會對孩子腦部神經養成有很大的好處。

如果能夠讓孩子自己製作一些玩具,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大腦的創造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好處。

在這裡,程老師想要強調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同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創造簡潔的生活空間,並且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不是去破壞。

通過這樣不斷的努力,相信孩子的專注力會越來越好,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全腦開發程老師:教育戰線的一名老兵,主做全腦開發師資培訓、零秒思維寫作師資培訓和家庭教育指導,期待與更多的朋友一同交流教育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