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頸椎不穩

頸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穩定性逐漸丟失,同時代償性穩定機制被激發出來,不穩與反不穩形成混雜局面的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

不穩並不單純指骨頭之間的錯位,在康復醫學科,不穩包括累及肌肉動力性系統的不穩(簡稱動力性不穩)和累及深層次肌肉、韌帶、椎間盤和骨關節的靜力性系統的不穩(簡稱靜力性不穩)。頸部肌肉的主動調節控制為動力系統。頸椎周圍肌肉的勞損和退變會導致頸椎在各向運動中難以保持運動中的平衡,就會出現動力系統性不穩,人體為了自我保護,就會出現頸肩部疼痛等症狀以告警,同時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靜力性系統的代償反應。這一時期以肌肉的勞損和退變為主要矛盾,治療方面也只有康復訓練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遺憾的是,在這一時期,接受康復訓練的人數微乎其微;絕大多數人都接受被動的、讓別人給予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或西醫的治療。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人的慢性頸肩部疼痛長期不愈,復發加重了。

脊柱在生理載荷下保持脊柱結構完整並防止脊柱節段變形及過度活動,保護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等重要器官不受侵擾,這種能力叫做臨床穩定性,屬於靜力性系統穩定的範疇,又叫做靜力性穩定。繼肌肉勞損退變之後就是韌帶的勞損退變了,深層次的小肌肉與韌帶擔負著重要的靜力性穩定性的初級防線作用,深層次的肌肉和韌帶的勞損就會導致靜態不穩,靜態不穩之後才會導致骨與骨之間的不穩,表現為夾角增大超過11度、前後移位超過3mm、旋轉不穩等多種失穩。此期重要的臨床表現是頭暈、頭痛、耳鳴、心慌、胸悶、噁心、腹瀉、眼睛脹痛、四物模糊、畏光、四肢痠麻脹無力等等交感神經症狀,臨床上稱之為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多種學說解釋,往往令人莫衷一是,其實,體液因子失調的根本原因是頸椎不穩;骨質增生的原因還是來源於頸椎不穩的代償;最終都與頸椎不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有人認為輕度的頸椎不穩不會導致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大錯特錯了。早在多年前北醫三院王少波教授團隊就已經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出結論:即使達不到角度超過11度、移位超過3mm的不穩標準,潛在的輕度的不穩也會導致明顯的交感神經症狀。(冷輝,王少波,趙吉連,徐久祥,頸性眩暈的診斷與治療分析,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02,17(3):209-210)

頸椎不穩會導致韌帶鈣化增厚、骨質增生,最終使頸椎趨於穩定,使交感神經症狀消失。這個過程需要很多年。影像學可以表現為在某一不穩位置下的固定狀態。這種情況也就容易被個別忙碌大意的骨科醫生認為:有的人存在頸椎不穩卻沒有交感神經症狀,從而懷疑甚至否定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存在。

作者將頸椎序列不良,但成角沒有到達11度,移位沒有超過3mm,或者存在項韌帶鈣化的情況稱之為頸椎潛在不穩。醫學界認為,項韌帶鈣化骨塊就是頸椎不穩產生的局部創傷出血鈣化的產物。

頸椎不穩所導致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處理就應該以康復訓練增強頸椎穩定性為主,以被動的臨床治療為輔,二者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非常遺憾,縱觀業界,接受康復訓練者才有幾人?在沒有康復介入的情況下,頸椎病復發加重就成為常態了。

頸椎病貴在預防。很多頸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是沒有椎間盤退變的。繼肌肉韌帶退變之後才是椎間盤的退變。如果在椎間盤退變之前好好康復,把肌肉和韌帶的問題解決了,頸椎病就不會復發加重了。在椎間盤退變之後,頸椎的靜態穩定性進一步喪失,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會進一步加重。到了椎間盤退變甚至突出的程度,情況已經變得相當棘手了。然而,只要沒有明顯的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是不需要手術的,通過康復訓練,肌肉功能增強了,頸椎穩定性增強了,椎間盤的受力會得到分解,椎間盤的退變進程也會得到遏制。唯有康復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很遺憾,很少有人進行康復訓練,多數人熱衷於讓別人給自己按摩、正骨、推拿、小針刀、祖傳秘方治療等。沒有反對這些治療的意思,只是要說,這些方法是緩解症狀的,只有短期療效,這些治療只是為康復奠定基礎的;如果只用這些治療而不做康復,頸椎穩定性就不會得到改善,頸椎病肯定會復發加重;只有康復才能解決頸椎穩定性的問題。脊柱外科界有個別大夫瞄準了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在沒有經過正規的康復的情況下就為患者做了頸椎融合術,讓患者喪失了部分頸椎活動度,增加了融合相鄰節段的退變進程,使病情更加惡化,實在值得反思。

隨著頸椎不穩及其代償性穩定機制的發展,神經根管部位的增生反應會導致神經根受壓,產生神經根分佈區的麻木無力疼痛等,稱之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此期,雖然通過代償性的增生反應,頸椎已經趨於穩定,但是我們切不可放任自流,讓其發展下去,這樣會有向脊髓型頸椎病發展的危險;如果能夠進行正規的康復,將頸椎穩定性改善了,不需要靠增生反應來穩定頸椎了,甚至還可以讓部分增生物吸收,這樣才能比較徹底地治癒本病,並預防其惡化。非常遺憾的是,在本期頸椎病的處理中,只有極少數人進行康復。脊髓型頸椎病的高發狀況可以從這裡得到部分答案。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在頸椎不穩的基礎上發生的,橫突孔內嚴重的韌帶增生鈣化反應所導致的椎動脈受壓,腦供血不足,同時對側椎動脈失代償,無明顯交感神經症狀,以眩暈或暈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頸椎病。該型頸椎病以手術治療以及術後正規的康復為處理策略。

椎管部位也可以在對不穩的代償反應中發生增生導致脊髓受壓,產生四肢麻木無力、肢體抖動,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早期手術是預防該型頸椎病導致癱瘓的最有效手段。否則的話,一個小小的外傷甚至咳嗽噴嚏都會導致癱瘓。切莫延誤治療,釀成終身殘疾。脊髓型頸椎病的術後康復很重要。然而,很多人不重視術後康復,導致手術後的相鄰節段再次發生椎間盤退變突出不穩增生,再度壓迫脊髓,不得不再次、再再次手術。

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頸椎病類型同時合併出現在一個病人時被稱作混合型頸椎病;也是頸椎不穩及其代償性穩定機制的產物。

總之,從動力性系統的不穩到靜力性系統的不穩,從頸椎不穩到代償性增生反應,複雜的病理機制是導致不同類型頸椎病的內在原因。我們應當應用臨床治療與康復相結合的處理策略,以康復為主,以臨床治療為輔,才能使各型頸椎病得到較好的短期療效和長期療效。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靜力性不穩之前存在的動態力性不穩,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將頸椎病扼殺於萌芽狀態。我們不但要認識到符合診斷標準的靜力性的頸椎不穩,還要對沒有達到此標準的潛在性頸椎不穩有著一個深刻的認識,通過康復訓練,將頸椎不穩消滅在輕度狀態,免得其向嚴重不穩惡化發展。

正確認識頸椎病從認識頸椎不穩開始;預防頸椎病從預防頸椎不穩開始;只有實現了頸椎穩定才能真正康復頸椎病;沒有康復介入的頸椎病治療是不會有長期療效的;頸椎穩定才是康復治療頸椎病的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